記者鄭松維∕新北報導
柴燒陶器,從字面上理解是指以木材作為唯一可燃材料,用於將陶器置放窯中成熟,燒造過程需要持續關注,必須不斷地將木材送入窯爐,以確保維持溫度依照計劃進行燒製;在燃燒木材的情況下,陶坯透過火焰和落灰,燃燒所產生的灰燼顆粒瀰漫吸附,一旦窯爐變得非常熱,來自火窯的飛灰會在爐室周圍飛舞並沉積在瓷器上,這些落灰會熔化並改變釉料,形成天然的灰釉。一群柴燒陶藝愛好者,立冬期間,在指導老師蕭為仁帶領下,聚集在新店山區窯場展開燒窯的挑戰任務,每個人輪班在高溫的爐口前投入木材,臉上都露出企盼大功告成的表情。
陶藝家蘇冠華表示,柴窯內部不僅受到火的熱量的影響,也受到還原和氧化、煙霧、灰燼、餘燼和燃燒木材中的揮發性礦物質,穿過其周圍的變化之浸染。這些因素與高溫相結合,與陶坯表面發生化學作用,創造出獨特的有機線條、圖案、釉料和閃光;火焰沿著碎片表面留下痕跡,顏色和紋理,隨著所投入的不同類型的木材,在整個燒製過程中出現分層變幻。
[caption id="attachment_87716" align="alignnone" width="844"] 在窯爐裝載陶坯,好像在建造一座殿堂。(圖片提供∕蘇冠華)[/caption]理論上,窯爐的熱量慢慢地溫暖了內部及陶坯,隨著燃燒的持續進行,木材被添加到上方的爐排上,這使得木材被下層餘火過熱並爆燃。當一次空氣進入助燃火焰時,火焰和灰燼被拉到上層並直接進入燃燒室,燃燒過程中會發生連續的篩分過程,其中最重的灰燼落在最靠近燃燒空間的碎片上,而最輕的顆粒則會漂浮到煙道區域。
封窯的步驟,是將所有孔道密封,讓窯爐逐漸冷卻,這可能需要幾天的時間。只有待窯和陶器夠冷後,才能小心翼翼地打開窯口,把陶器逐一取出。創作者皆在追求燒造出完美的作品,不過,柴燒陶器少不了要承擔一些風險,挫敗在所難免,通常倖存的比率會較殘缺的稍高,大家都有過從窯爐中取出不良陶器的經驗,膨脹、龜裂、崩塌和凹陷的現象,不忍目睹。
[caption id="attachment_87717" align="alignnone" width="1260"] 柴燒陶器必須輪班不斷地將木材送入窯爐,以確保維持溫度進行燒製。(圖片提供∕蘇冠華)[/caption]燃燒區域在最長的時間內經歷最強烈的燃燒。純粹的物理壓力可能會導致承燒板變形或開裂。這種風險與特殊狀況的可能性同時存在,因為最複雜和最深度的灰燼沉積也發生在燃燒室附近。閃燃是火焰通過的直接反射,在整個窯爐中表露無遺。當前排卸下處理完畢,走向窯爐的後部時,作品展現出更戲劇性的閃光以及更細膩的灰燼堆積。
[caption id="attachment_87718" align="alignnone" width="676"] 窯爐內井然有序擺放創作者精心製成的陶坯。(圖片提供∕蘇冠華)[/caption]蘇冠華指出,柴燒陶器有很強的精神層面,這是一種奉獻的行為,窯爐如同祭壇,每次裝載陶坯時,都好像在建造一座殿堂,準備舉行一場神聖又複雜的儀式活動。每次出窯又是一次祈禱,每個燒製階段都是對心靈的呼喚,開窯就像在開聖誕Party,作品的美感會在反覆觀看中顯現出來,透露出新的印象,完好的柴燒陶器都是絕無僅有的,燒木過程的酸甜苦辣鹹,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