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癌症治療對於不少病患及照護家人來說,都是一大負擔,但醫師提醒,好不容易用藥穩定控制病情,病患仍可能因免疫力差而有感染風險,甚至產生抗生素抗藥性,誘發肺炎、敗血症等危及性命的嚴重後果。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呼籲醫護及民眾,避免濫用抗生素、減少抗藥性細菌傳播,才不會讓未來病患受到超級細菌感染時,卻陷入無藥可醫的境地。
全球因新冠大流行,使得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更加嚴重。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秋冬呼吸道疾病如新冠肺炎、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情升溫,臨床上抗生素使用量大增,導致抗藥性細菌加速傳播;美國一項抗藥性影響研究指出,在2019~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住院相關抗藥性感染率增加了15%。
3類人易受抗生素抗藥性影響
張峰義指出,其中65歲以上老人、癌症病患及慢性病患者等3類人,一旦感染引發肺炎、血管阻塞,就會容易因使用抗生素而受到抗藥性影響,進而拉長住院時間。他說:「後疫情時代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日漸嚴重,接種流感疫苗、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才能真正預防及減少感染及急重症風險。」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王振泰引用衛生福利部傳染病統計資料、202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表示,台灣65歲以上每週平均有超過500人死於肺炎及流感,年長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是新冠重症及死亡的高風險族群;然而,近兩年死亡人數較過去增加將近20%,可能與新冠大流行及抗藥性細菌感染增加有關。
常見抗藥性細菌比例已超過7成
王振泰說明,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新冠後疫情時代與10年前相比,國內多項抗藥性細菌比例倍增,未來感染超級細菌恐無藥可醫,社區、加護病房等環境中常見的抗藥性細菌比例趨勢,甚至已出現高達7成以上抗藥性的狀況:
- 抗碳青黴烯類綠膿桿菌(CRPA),17.3%增至29.3%
- 抗碳青黴烯類克雷白氏肺炎菌(CRKP),22.4%增至46.3%
- 抗萬古黴素腸球菌(VRE),37.7%增至50.4%
- 抗碳青黴烯類鮑氏不動桿菌(CRAB),已從62.7%增至74.4%
王振泰說,癌症、慢性病患遭受細菌感染時,通通都需要使用抗生素,萬一受到抗藥性細菌影響,會使藥物對於個人治療成效遞減,引發重症入住加護病房;此外,在環境中也會因為抗藥性細菌快速傳播,影響群體治療效果,導致未來感染超級病菌恐無藥可醫。
8成5癌症病人死於抗生素抗藥性
王振泰強調:「癌症、慢性病患花費極大力氣、治療費用控制病情,最後卻可能死於細菌感染。」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研究指出,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對於癌症照護產生重大影響:
- 每5位癌症病人就有1位是因感染而住院,並需要用到第2或第3線抗生素治療。
- 肺炎、敗血症是癌症患者進入重症加護病房的主要原因,有8.5%的癌症死亡,是由於抗生素抗藥性所引起的嚴重敗血症所直接影響;若考量間接影響,則比例高達30~40%。
王振泰補充,抗生素抗藥性的增加,有一大原因是來自於我們使用太多「廣效抗生素」,雖然能殺死越多菌種、效果越強,但若太常使用,容易培養出抗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因此醫師通常會在前線治療,優先使用早期研發的「窄效抗生素」,也就是對應並殺死特定細菌菌種的抗生素。
落實3件事預防抗藥性細菌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是否有解方?站在醫界角度,王振泰直指「開源和節流都很重要」,開源是指國際上努力發現新興抗生素,期望政府盡快引進進口抗生素供醫界使用,解決有效抗生素短缺問題;節流則是限制抗生素濫用情況,延緩抗藥性細菌增加速度,也為研發新藥爭取更多時間。
若抗生素問題持續延燒,王振泰警告,以2020年我國平均年死亡人數17萬人計算,2050年台灣將有3.3萬人、即每5人就1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無藥可醫而死亡。他呼籲,全民應從個人自身做起,落實3件事:
- 只使用合格專科醫師處方的抗生素,並按照醫囑完成療程。
- 不要儲存或使用剩餘的抗生素。
- 通過定期洗手、衛生處理食物、避免與病人接觸、進行安全性行為及保持疫苗接種,來預防感染。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