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謝國樑 健身教練 軍演

【柳三變專欄】普丁的孩子們

銳傳媒/特別報導 2024.10.17 12:00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兩年半多後,對俄羅斯年輕人的不成比例的影響已經顯而易見。在國內,年輕人面臨無所不在的灌輸和對自由的更大限制。許多人試圖分散自己對這一新現實的注意力,而不是過度關注它;極少數公開表達不滿的人,或做出諸如試圖縱火焚燒徵兵中心之類的事情的人,儘管年紀輕輕,但有時會被判處嚴厲的監禁。

安德烈·科列斯尼科夫 Andrei Kolesnikov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普丁的孩子們: 為什麼年輕的俄羅斯人不叛逆——這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Putin’s Children:Why Younger Russians Are Not Rebelling—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Future)

 

 

要為年輕一代決定如何生活,還要決定如何死亡

俄羅斯兵役適用於所有 年齡在 18 歲至 30 歲之間、沒有兵役豁免權的俄羅斯男性,這項規定變得尤其令人擔憂。儘管根據法律規定,應徵入伍者(而不是志願者、合約兵和那些被專門動員的人)不能最終進入戰區,但現在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軍方保留了這一限制。換句話說,這場衝突的一個基本特徵是,普丁和他年長的政治局不僅要為年輕一代決定如何生活,還要決定如何死亡。

俄羅斯以外的觀察家常常認為年輕的俄羅斯人在普丁政權的統治下感到束縛,該國政治文化的任何真正變化都需要其權力結構的世代轉變。人們認為,這些年輕人從未經歷過蘇聯的生活,他們是在開放邊界和市場資本主義的環境下成長的,在這個時代個人權利和自由已經正常化。如果年輕人能夠掌權,一切都會不同。

除了普丁之外從來不知道任何事情

現實情況要複雜得多。一方面,年輕的俄羅斯人除了普丁之外從來不知道任何事情:他們沒有經歷過正常的民主,甚至沒有經歷過質的不同的領導。他們也了解到順從的好處。隨著鎮壓力量的加大,普丁政權也採取了一系列廣泛的獎勵措施來保持年輕的俄羅斯人的忠誠,包括向那些在軍隊服役、在軍工聯合體工作或以其他方式表現出勤奮服從的人提供特權。它也試圖利用愛國青年運動和社交媒體來塑造他們的態度並建立他們的忠誠。

至少在目前,這種殘酷鎮壓和侵略性求愛的結合對年輕人的累積影響是沉默:在今天的俄羅斯年輕人中,幾乎沒有任何有意義的抵抗潮流的跡象。相反,他們中的許多人似乎是被動或主動的順從者,抓住仍然存在的市場經濟或大企業為年輕野心家提供的機會。有時,他們與克里姆林宮的理想相去甚遠,克里姆林宮的理想中的年輕人應該由軍工複合體中順從的工人、士兵、多子女的母親、傳統價值觀的追隨者組成。但即使是這些古老的前景對許多人來說似乎也並非毫無意義。儘管外在行為可能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但它表明與普丁主義決裂可能是多麼巨大的挑戰。

非自願的效忠者

在普丁上台後的兩年半里,俄羅斯青年的故事在許多方面都是矛盾的。根據獨立列瓦達中心收集的調查數據,直到 2018 年左右,年輕的俄羅斯人,尤其是最年輕的成年群體(18 歲至 24 歲之間)通常是對政權最忠誠的。這項發現乍看之下是自相矛盾的。在普丁執政之初,當今天的20歲和30歲的年輕人還處於青春期時,俄羅斯正受益於強勁的經濟成長——這是20世紀90年代建立的市場經濟和早年高能源價格的結果。本世紀的。因此,他們成長在一個更舒適的時代,這個時代充滿了繁榮的市場、新的通訊方式、開放的邊界和消費主義。

然而,這一代人幾乎沒有接觸過民主,而民主卻遭到政府的無情限制。許多年輕的俄羅斯人以及許多年長的俄羅斯人已經成為超現代的消費者,但他們從未成為成熟的現代公民。他們不理解權力輪替以及自由選舉的價值:政權已經為消費者帶來了本來的利益。對大多數俄羅斯人來說,對體制的忠誠不在於他們對普丁主義的積極支持,而是他們對政治的冷漠。

他開始被稱為“爺爺”,過時的意思

然而,從 2018 年左右開始,出現了明顯的轉變。俄羅斯變得更加封閉,這對於在現代化和相對開放的社會中長大的一代人來說是令人不安的。政府和普丁的風格——他開始被稱為“爺爺”,而不是出於討人喜歡的原因——似乎已經過時了。年輕人更加意識到俄​​羅斯政治空間的縮小,並對政權更加懷疑。

態度的轉變也受到了一種新的抗議時尚的影響,這種時尚在年輕人中紮根。儘管律師兼活動家阿列克謝·納瓦尼(Alexei Navalny) 是2011-12 年大規模抗議活動的傀儡之一,但他作為反對派領袖的出現以及對年輕人的啟發是在這十年後期出現的,當時他建立了一個有效的組織並開始定下基調尋求一種新的政治承諾。他不僅是俄羅斯未來的象徵,也是行為和言論的典範。他用現代、非正式、對年輕人友好的語言講話,這與普丁和統治階級的官僚言論截然不同,他提出了許多人可以理解的包括腐敗在內的問題,點名羞辱了政府的特定成員。

同時,對於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其他大城市的俄羅斯年輕人來說,先進資本主義經濟的傳播以及對全球文化和思想的接觸鼓勵了觀點和行為的日益多樣化,包括在政治方面。這使他們更有可能質疑國家倡議的價值觀。

年輕人更加意識到俄​​羅斯政治空間的縮小。

對該政權來說,這些事態發展並不是迫在眉睫的威脅。俄羅斯的人口老化意味著老一輩的人數多於年輕一代。他們也更有可能在選舉中投票。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年輕人帶頭政治活動的潛力。 2018年後,社會學研究明確表明,年輕的俄羅斯人,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輕人,對國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們對政府的支持較少,更加不受束縛,對世界和新資訊更加開放,更有可能支持政府納瓦尼所代表的反對派。

現在日益獨裁的克里姆林宮不允許這種青年文化蓬勃發展。它開始與反對派爭奪新一代,其中包括積極灌輸“愛國主義”,為青年組織提供自我發展的工具,並激發人們對服兵役的興趣,作為未來職業的跳板。當它無法說服人們服從時,它就會動用拳頭:克里姆林宮對抗議活動和自由媒體(當時仍然活躍)進行殘酷鎮壓,而直接加強鎮壓則使任何抗議活動都變得危險。

2022年開始「特別軍事行動」後,政權進一步採取了這些措施。當局只是封鎖或禁止獨立媒體,如《Novaya Gazeta》、《Meduza》、《Ekho Moskvy》和《TV Rain》,以及社群媒體平台,如 Facebook 和 Instagram; 2024年,它還減慢了YouTube的速度。俄羅斯人現在只能透過虛擬專用網路存取這些平台。反常的是,許多政治上最活躍的年輕人的移民使俄羅斯當局更容易強制保持安靜。

被俘虜的思想

戰爭本身給了政權培養年輕人的新理由。俄羅斯需要士兵、資訊科技專家、軍工複合體的工人,以及被新教科書宣傳的復仇主義和簡化歷史灌輸的聽話的下一代。克里姆林宮現在不太願意針對老一代進行宣傳——國家電視台可以處理這個問題。國家的很大一部分努力和力量現在都投入了他們的孩子。結果是,雖然年輕一代對戰爭並不是特別熱衷,但他們大多贊同戰爭。

想想現在有大批志工和合約兵為了錢或出於對祖國的錯誤責任感而進入戰壕。根據官方數據,光是2024年上半年就有19萬人簽署了服務合約;雖然統計數據沒有按年齡分列,而且報名的有很多老年男性,但可以假設志願者中有很多年輕人。自今年夏天以來,俄羅斯各地一直在競相為新入伍者提供最高的報酬。

在最富有的城市莫斯科,自願入伍的人在服兵役的第一年最多可以獲得520萬盧布——大約55,000美元,其中包括簽約獎金,然後是大約2,700美元的月薪。對於年輕的冒險家甚至初為人父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大筆錢。但不斷上升的支付規模也表明,男性並不準備廉價出賣自己的身體。

小學生也被選入戰爭

小學生也被選入戰爭。例如,許多人的任務是編織迷彩網和製作戰壕中使用的蠟燭。一些俄羅斯高中現在正在組裝無人機,這意味著孩子們從 16 歲左右開始學習這項特殊技能。政權背後。其中包括尤納米亞(Yunarmia)或青年軍;第一運動;以及「我很自豪」學生俱樂部,現在有數百萬年輕和非常年輕的俄羅斯人。

青年軍成立於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兩年後,當時普丁的克里姆林宮已經開始了極權主義轉向。 「特別軍事行動」的開始極大地加速了這一進程,並於 2022 年成立了「第一運動」。例如少先隊和小十月黨,其目的是吸收和灌輸所有青年。

沾沾自喜的同志們

如果說俄羅斯的年輕一代在國家愛國活動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那麼目前他們明顯避免了抵抗行為。當國家有系統地摧毀舊劇院、舊電影和獨立文學時,年輕演員、作家和藝術家保持沉默。當數年建成的教育文化機構和學校被摧毀,當幾十年來受人敬仰的傑出專業人士受到污名化和迫害時,他們袖手旁觀。

2023 年春天,年輕演員們保持沉默,當時86 歲的傳奇女演員莉亞·阿赫扎科娃(Liya Akhedzhakova) 因公開反對戰爭而被迫從曾經著名的現代劇院辭職,她曾在那裡演出了數十年。他們也沒有反對2024 年7 月,當時國家對舞台導演葉夫根尼婭·貝爾科維奇和劇作家斯維特蘭娜·彼得里丘克處以嚴厲的六年監禁,罪名是他們涉嫌在兩年前榮獲該國最高戲劇獎的戲劇中宣揚極端主義。

許多年輕人都在嘀咕,震驚地搔著頭

俄羅斯的職業和經濟生活也是如此。幾乎沒有哪個在國營企業、法院、部會或部門工作的年輕人敢於就政府政策與高階主管提出不同意見;許多人低下頭繼續為該政權工作,堅稱他們只是執行命令。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人公開採取這樣的反對國家立場:俄羅斯外交官鮑里斯·邦達列夫(Boris Bondarev),他在 2022 年的《外交事務》中解釋了自己的異議。歲的邦達列夫已經比18-24 歲的人老了。

這是一個弔詭:戰爭剛開始時,許多年輕人都在嘀咕,震驚地搔著頭;而在戰爭開始時,許多年輕人卻在震驚地低聲抱怨、摸不著頭腦。現在他們正在為政權服務。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正在發生的事情似乎越可能無限期地持續下去——他們似乎就越熱切地服務。曾幾何時,在普丁經濟學的鼎盛時期,許多雄心勃勃的年輕人夢想在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國有能源公司或其他類似的強大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在那裡他們可以追求晉升和財富。這是化石燃料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相對和平時代的經濟順從主義。然而,今天要獲得一份令人垂涎的工作,僅僅成為一名優秀或普通的專業人士已經不夠了:還必須表現出絕對的政治忠誠,有時甚至公開表現出來。正如許多年輕人所認為的那樣,最好是讓自己遠離真實訊息,接受習得性冷漠的邏輯。

不會讓自己過度思考總統對國家和世界所做的事情

自2022年以來,普丁繼續與全國各地令人愉快的年輕愛國者舉行會議的做法:核物理學家、創新者、國防工業工人、企業家、學生,甚至小學生。反過來,這些聰明的年輕人也不會因為遇到誰而感到尷尬。他們不會讓自己過度思考總統對國家和世界所做的事情。

以尤里·馬辛法官為例,他對導演貝爾科維奇和劇作家彼得里丘克做出了殘酷的判決。 1985 年米哈伊爾·戈巴契夫 (Mikhail Gorbachev) 上台並開始開放蘇聯時,馬辛才兩歲。當建立俄羅斯市場並最終養活整個國家的改革開始時,他九歲;普丁上台時他才十三歲。 2012年,普丁在其親密盟友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擔任總統後重新掌權,未來的法官馬辛已經29歲了。從青少年時期起,他就是普丁體制的純粹產物。還有數百萬其他這樣的法官、調查員、官員、企業員工,以及冷漠或極度忠誠的年輕人,其中許多人甚至還沒有到記得蘇聯的年齡。

自2023年秋季以來,政權對教育系統進行了更直接的干預,為高中生推出了新的統一歷史教科書,並為大學生開設了「俄羅斯國家地位基礎」必修課程。即便如此,一些與政權關係密切的理論家認為這還不夠。伊林高等政治學院是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的一所學院,成立於2023 年,其極端保守派院長亞歷山大·杜金(Alexander Dugin) 聲稱,大多數俄羅斯大學都遵循在俄羅斯西方國家「直接控制」下制定的課程。在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敵人。為了根除這種自由主義病毒,他呼籲至少實行全面的「教育軍事化」。

鎮壓的局限性

儘管有所有令人擔憂的證據,但對俄羅斯年輕人進行概括是危險的。這個國家有數以百萬計優秀的年輕人,他們不接受普丁不自然的政策,並對戰爭感到恐懼:他們明白,他們被要求為祖國而死,而不是為祖國而活,他們被教導要仇恨他們的鄰居而不是與他們成為朋友。他們嚮往不一樣的生活。有時,他們會表現出真正的英雄主義,即使表明立場意味著毀掉他們的前景——並被送進軍隊,甚至被送進監獄。

甚至偶爾會有公民抵抗的嘗試,這表明儘管在嚴酷的鎮壓環境下,集體行動是可能的。其中一個事件與杜金的伊凡·伊林學派本身有關,該學派以一位著名的二十世紀早期俄羅斯流亡哲學家的名字命名,他持有極端民族主義甚至法西斯主義的觀點,普丁喜歡引用他的話。 2024年4月,學校成立不到一年,超過5,000人(主要是學生,但也有不同年齡層的憤怒知識分子)立即簽署了反對學校名稱的請願書。

當請願書的消息開始傳開後,簽名人數迅速躍升至25,000多人,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學生以外的人和與該大學無關的人也加入其中。也符合當前的政治習俗:他們憤怒地推測請願書是由親烏克蘭勢力、「外國代理人」和「不友善國家」的支持者精心策劃的。

18 歲至 24 歲的人中只有 66%支持“特種軍事行動」

儘管年輕的俄羅斯人仍然支持“特種軍事行動”,但他們的支持程度低於年長的俄羅斯人:例如,7月份,列瓦達中心發現,80%的5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支持“特種軍事行動」的行動。俄羅斯軍隊,而 18 歲至 24 歲的人中只有 66% 這樣做。 (後一類受訪者中有整整四分之一表示他們不支持軍隊的行動。)年輕人總體上也更贊成透過和平談判來結束戰爭——在萊瓦達8 月的調查中,64%的年輕人表示他們願意透過和平談判來結束戰爭。這裡可以進行謹慎的概括,但年輕的俄羅斯人,就像任何一代人一樣,顯然擁有廣泛的觀點和態度。這一代人中有普丁主義的受益者,也有失去一切的人,包括自由。

無可爭議的是:俄羅斯的世代更替不會自動改變該國的政治氛圍或其領導層的性格。那太簡單了。所需的轉變遠比年齡更深。這是關於思維和行為的。這是關於人類環境的。在兩年半的泥沼中,政權讓俄羅斯回到了史達林時代的習慣和心態。但普丁政權永遠無法完全控制俄羅斯的年輕一代,包括那些今天還是學童的人。

那麼,最現實的希望是,許多年輕的俄羅斯人將學會同時做兩件事:適應體系規則,但仍以另一種方式思考。最終,外部政治環境將會發生變化,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這種普遍的雙重意識可能會讓他們拒絕他們所知道的令人窒息的體制。無論這種情況現在看起來多麼美好和遙遠,它可能比任何簡單的世代變化理論都更可信。有一天,它也可能導致俄羅斯的正常化,甚至民主化。

熱門關鍵字:

國際 精選專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