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海峽觀論》歷史視角下的青年服勤制度/魯云湘

台灣好報/ 2024.10.17 10:45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近期國內高中校園,因一張青年服勤同意書的簽署事件,引起家長們及社會各界人士的熱議。但隨著社會對災害應變與社區服務的重視,青年服勤同意書作為一種訓練框架,旨在透過學校教育強化學生的自救與救人能力,並在災難或緊急狀況下支援地方政府進行避難引導、公共服務等任務。

雖然,該制度強調的任務非軍事性質,並優先考量學生的學業需求。然而,從歷史經驗來看,這類青年服勤訓練在戰爭或國家危機時期,往往被轉化為更直接的戰時支援力量。本文將從英、日兩國的歷史視角下探討青年服勤制度。

透過同意書的目的與原則兩點,政府推行的青年服勤制度的宗旨,為國內的災害應對與社會服務,並強調學生透過學校安排,參與地方政府或社區的服務工作,如避難引導、社區關懷、公共服務及行政支援等。這些訓練,乍看遠離軍事應用,但其實賦予青年在突發危機中的組織與反應能力,並且具有向更廣泛用途轉換的潛力。

而在前述的原則架構下,服勤同意書中特別提及的個資保護規範,進一步保障參與的青年學子的個人隱私,確保其個資不會遭到不當組織團體利用或濫用。接著本文從英、日兩國在二戰時,通過類似的法案作為歷史對照。

「1941年的英國國家服務法案」
英國在二戰期間實行的《國家服務法案》,要求18歲以上的青年,參加國內各種形式的國家服務。從工廠生產到醫療支援等非軍事性任務,這些青年儘管未直接參與戰鬥,但其貢獻對維持國內經濟與戰爭努力至關重要。與政府推行青年服勤的災害應對相似,這類服務初衷並非軍事,但當國家進入戰時狀態時,其戰略意義不可忽略。

「1944年的日本學徒勤勞令」
日本在二戰末期時,強制徵召大學生參與軍需物資生產,這些青年並非自願參與,而是被迫成為戰爭機器的一部分。這類制度明顯與自願原則的青年服勤制度不同,但它反映出青年經訓練後,可在國家面臨重大威脅時,能被轉化成為軍事支援力量的潛力。

從前述英國和日本的歷史經驗來看,政府的青年服勤制度,在平時進行的災害防救訓練及社會服務工作如果夠紮實,這些青年具備的技能可以迅速轉化為戰時的支援力量。例如,原先的學校軍訓(現以從國防部軍訓課程,轉移至教育部底下的全民國防教育),正是為了在平時培養青年的基礎技能,使他們具備基本的自我保護與應急處理能力。換句話說,服勤同意書中的訓練,可以視作“升級版”的應用。假如面臨戰爭或重大危機,這些訓練不僅局限於災害應對,還可能延伸至更具戰略意義的支援行動。

青年服勤同意書,表面上聚焦於非軍事的社會服務與災害應對,但我們可從歷史經驗來看,這類訓練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在國家面臨重大危機時,青年群體經常成為關鍵的支援力量。英國和日本的歷史告訴我們,這些訓練賦予青年的組織與應變能力,不僅能應對災害,還可能在戰爭或其他重大危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政府所推行的青年服勤制度,雖然與直接軍事服務無關,但這些技能與組織能力,或許正是國家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資源,也可為從未經歷戰爭的下一代,藉由日常訓練提高危機意識的正確之策。(照片翻攝畫面)

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評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