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謝國樑 6寶媽 磁暴

探訪千年龍門石窟/孫培春

台灣好報/ 2024.10.14 11:25

孫培春

假期,我特意從西安前往洛陽龍門石窟,打卡“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探尋《鯉魚跳龍門》傳說,期望“好運連連”。

龍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曆其間,故謂之伊闕。”隋朝建都洛陽後,因宮城門面對“伊厥”始稱“龍門”。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之一。龍門石窟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

龍門景色位居洛陽八大景之首,唐代詩人白居易讚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從龍門高鐵站去石窟景區只需十來分鐘。進入景區大門,秀美的伊河波光瀲灩,兩岸垂柳婆娑,微風吹拂,碧綠的柳條隨風曼舞,搖曳生姿。放眼望去,東西兩座青山相對而立,西面龍門山佈滿洞窟,或在山崖頂部,或在山腳處,密密麻麻,似蜂窩,如窗戶,交錯無規則排列著。我沿著龍門山的臺階,在長達1公里的石窟中流覽,仿佛自己穿越千年,置身於一個超世絕俗的秘境。在冥冥之中,我看見了曹植《洛神賦》中的洛神宓妃。

賓陽洞是北魏時期的代表作品,用了24年才建成,門口有唐朝著名書法家禇遂良撰寫的《伊闕佛龕之碑》,碑文字體清秀端莊,寬博古質。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面部清秀,高鼻大眼、神情自然,體態祥和,堪稱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座前刻有兩只姿態雄健的石獅,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菩薩像面相清瘦,含笑凝眸,其衣紋及面部雕刻明顯有西域藝術的風格。洞中還雕刻著眾菩薩,弟子聽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最為寶貴的是窟頂的飛天,它不同於西方有翅膀的天使,也不同於駕雲而行的仙女,飛天靠衣帶的飄蕩隨風而行,是佛教中極其動人的造像。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的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為集中的洞窟。洞內四壁及窟頂雕刻各式佛龕1000餘個,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緣由,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就集中在這裏,這裏是魏碑體的代表,它基於隸,形於楷,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堪稱中國書法藝術之傑作。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稱“結構天成、筆法跳躍、精神飛動、血肉豐美……”

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當年,工匠依山直接在露天崖壁上雕造佛像,渾然天成。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近2米,因為臉部的“神秘微笑”,被稱為“東方的蒙娜麗莎”。據記載,這尊佛像開鑿於唐高宗鹹亨三年(西元672年),歷經三年的時間才完成。面部特徵為唐代女性的“廣額方頤”。相傳眼睛是按照武則天的眼睛所刻。大佛完工後,武則天從手臂上割下一塊肉放在大盧舍那像的肩膀上,因此就有了“盧舍那大佛,光武及天下”之說。

龍門石窟還有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洞窟,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這些佛像雖小,但雕刻精細,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展現了唐代雕刻藝術的精湛技藝;蓮花洞則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為整個洞窟增添了無限生機與活力;白園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園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徑通幽;香山寺建築古樸典雅,香火鼎盛,是遊客們祈福朝拜的好去……

“封山鑿其骨,開像儼且呀”。龍門石窟的每一個洞窟、每一個佛像、每一幅壁畫都反映了當時社會風貌和人文精神,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在這裏,我看到了北魏時期的皇家貴族造像、唐代的盛世氣象、以及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外國人開窟造像的身影……

來龍門石窟的每個人都會被這份跨越千年的美麗所感動,被那份深沉的歷史所震撼。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走進龍門石窟,無論是歷史探索、藝術薰陶還是文化體驗,這都將成為你心中永不磨滅的回憶。

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西子灣副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