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屆廣播金鐘獎,今年客家相關作品入圍的表現優異,其中由寶島客家廣播電台製作的「神曲越南」,與原民廣播電台的「原客·好滋味」節目,就分別以音樂與飲食,帶出背後的歷史、人文故事,讓聽眾「聽見」不同族群的文化。 廣播節目主持人 Kay 與 廣播節目主持人 宋菁玲:「大家好,我是Kay,很歡迎大家收聽《Thần khúc Vietnam 神曲越南》,大家好我是菁玲,大家好我是菁玲,歡迎您再次收聽《Thần khúc Vietnam 神曲越南》節目。」 用越南語熱情開場,節目主持人來自越南與客家的組合,要帶大家認識,不同時期的「越南神曲」。 「當你來的時候你讓我的冬天變溫暖。」「請你來到越南的香香米田。」「已走過悲傷的情感也感到了心酸。」 老、中、青三代,唱著屬於他們年代的歌曲,主持人KAY來自越南,定居臺灣已超過十年,在節目中用音樂,帶大家看見越南。 廣播節目主持人 宋菁玲 與 廣播節目主持人 Kay:「Kay你說越南音樂的發展,有分不同的顏色,紅色、黃色跟綠色,它到底是怎麼樣區分的啊,戰爭嘛,鼓勵大家提高精神,那這個就是紅色,黃色是比較浪漫,然後綠色就看起來很年輕、很活力。」 「Lalangawan後咪溪,原客·好滋味。」 用原住民語和客語,一起說出廣播節目《原客·好滋味》。 「大家好,我是撒奇萊雅族的 Mulihay Talus,Mahicatu (大家好),wawa nu ngayngay kaku (我是客家子弟),我是講客電臺的國玄。」 說著對方的母語自我介紹,兩位主持人走訪全臺原民部落,學習、使用對方的語言,接觸當地原住民、客家人,也讓民眾「猜食物」,藉由料理講故事。 廣播節目主持人 Mulihay Talus 小茉莉:「刺蔥對我們原住民來講,它是對我們料理上面的調味,就是在煮湯的時候能夠增加它的氣味,可是,在客家呢,在以前客家這個刺蔥是拿來做孝杖,我就覺得說,哇,原來這個刺蔥在不同的族群,都有它的一個,歷史的一個意義,一個文化的意涵。」 廣播節目主持人 宋菁玲:「在越南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他就是鄭公山,也因此呢,他的音樂創作,我們稱他為鄭樂。」 不論是主持越南神曲的音樂節目。 廣播節目主持人 謝國玄:「我從來沒想過,原來檳榔在Sakizaya(撒族)裡面,它是一個祭祀的必備品。」 或是透過飲食來介紹文化,兩個節目、兩位客籍主持人,儘管都已是廣電行業的老手,但藉著節目,重新探索跨族群間的連結,也因此獲得不少啟發。 廣播節目主持人 宋菁玲:「就希望藉由節目中我們兩人的互動,可以帶給大家,對於不同族群之間,互相尊重、包容、理解,甚至慢慢地能夠做到彼此欣賞。」 廣播節目主持人 謝國玄:「進入到當地,做了訪問、做了節目,才知道,原來客家跟原住民這麼近,生活的區域或是日常的飲食、想法,其實差不多。」 而他們搭檔,也都各自在企劃、製播節目的過程中,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國家與族群。 廣播節目主持人 Kay:「我以前其實不喜歡聽這些老歌的,因為我是年輕人啊,我喜歡聽一些Pop、Ballad的這個,那我做節目我一定要聽我才知道他講什麼,我聽了我就知道更多的這個感受。」 廣播節目主持人 Mulihay Talus 小茉莉:「我們都以為說這個樹豆,只有在我們花蓮那裡才有,想不到屏東那裡也有,而且他們煮食的方式,也跟我們差不多,對啊,所以我覺得這是,在這樣子一個田調、走訪,發現我們有太多太多共同點。」 原文會廣播部經理 Pisuy·Masaw 比恕伊·馬紹:「,我們怎麼樣透過這個節目的合作,達到臺灣社會能夠共同來認識,原住民族以及客家族群呢,結合文化,也結合教育性質,也甚至結合了實境,甚至還有族語教學。」 隨著族群主流化相關議題,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廣播界也開始努力發聲,透過有趣的方式,讓不同的族群對話,也增進彼此間的認識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