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你身邊有「對話自戀症」患者嗎?專家:說話大聲的人「通常超自卑」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4.09.27 10:00


有一種溝通的症狀叫做「對話自戀症」,指的是當你與他人對話時,不斷只想自己要說的話,要問的問題,完全沒有聽對方在說什麼⋯結果會變成你變得缺乏同理心,越來越孤單。對話溝通教練派翠克.金(Patrick King)於《最高的聆聽》一書中,用5堂課建立聆聽能力的自信,幫助讀者當一個會傾聽的人。以下為原書摘文:


到底有沒有聽你說話呢?

如果有兩個人的聆聽能力都很差,偏偏又不斷使用轉移型回應,雙方到頭來不是在對話,而只是在爭奪關注。或許兩人的表達渴望都獲得了滿足,但雙方都已經聽不見另一方說出來的話了。陷入這種爭奪關注的局面時,你自己或許不會留意到,但從局外人的角度去看,這樣的互動會讓人覺得既古怪又困惑。

此外,如果一個糟糕的說話者(會持續使用轉移型回應)遇上了一名非常善解人意的聆聽者(會持續使用支持型回應),前者可能會覺得他們很聊得來,因為後者不斷給予支持型回應;然而後者卻很想死,因為理應的雙方對話,變成了一場前者滔滔不絕講述個人生命經驗與想法的古怪假講座。

那被動式的對話自戀症又是什麼呢?理所當然,有些人很清楚地意識到社會規範及社會禮儀,因此會用更低調的方式去爭奪關注。其中一種方式,就是不給予支持型回應,而是等到對方的思緒逐漸停頓後,才發動攻勢,奪走關注。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期盼對方忽然失去說話的動力,才能夠輪到自己開口。這有點像是藏身在一棵樹上,坐等獵物因疲累而入睡—這樣的事情遲早會發生,因此你被動地靜候佳機。




你有沒有參與過這樣的一場對話:對方不願給予哪怕一丁點支持型回應,就連隨隨便便的「真的喔?」或「嗯哼」都沒說過呢?你不太確定對方是否認可你所說的話,而他們可能是故意這麼做的。這有可能正是一個被動式對話自戀症的例子。

多數人都被教導,說話時要遵守禮節,不要沒完沒了地講、自己的話說完了就要停下來,以及跟聊天的對象共享對話時光。好吧,這人會遵守這些基本規則,但他們鐵定不會鼓勵談天對象多說些話,以免耽誤自己的說話時間!缺乏他人的回應(真心的那種!),會讓人很快覺得應該不要再說話了—而這就是對話自戀症患者登場的時機了。

雖然試圖逮到別人做出對話自戀症的行為很吸引人,但遠比這件事情更積極正面的,是學習去留意到自己是否出現了對話自戀症的行為,並且防止繼續下去。你無法控制他人的行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讓自己成為一名更優秀的聆聽者。畢竟,這才是本書的目標。如果你的目標是相反的,那麼你或許可以去找看看有沒有說服或是催眠他人的書。

諷刺的是,人們往往認為,那些能夠好好聆聽、不以掌控對話為目標、真心對聊天對象所說的話感興趣的人,最為風趣幽默、饒有魅力、值得關注。因此,對話自戀症患者預期的目標(確保他人能夠知道關於你的事情)完全沒有得到滿足。太慘了。幸好有一些指導方針,能夠讓你對抗這些絕對會碰上的無意識阻礙。



別急著詮釋或框住他人的話

要做到這一點,你要先集中自己的意識,並觀察自我意識的流動走向。注意對話時間的分配。是一個人包辦了所有的談話嗎?抑或是有來有往的對話呢?要達到這樣的程度,你不能夠只是假裝對他人的生命經驗抱持興趣,你需要徹底忘記自己片刻,真誠而全心地投入他人所說的話。不要去想稍後要怎麼回應,把注意力放在他人此刻所說的話上面。

也就是說,不要急著詮釋或框住他人所說的話,讓這些話語的意涵逐步顯現。給予更多支持型回應,不斷避免將每個主題都談回自己身上。提出疑問,讓對方能說更多。如果你暫時獲得了關注,就享受那種感受,但記得把發言權再丟出去。就像我們孩提時曾被教導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聽了你說的話,讓我想到自己的某一次經驗,發生了這樣那樣的事情。我很好奇,你也有經歷過這樣那樣的事情嗎?」一個會說出這種話的人,表示他們願意與他人共享對話,而非全程獨占。

那些在對話中顯得最為自誇、小心翼翼地守住他人的關注、說話音量比別人大的人,通常也是對自己最沒有安全感的人。他們之所以需要對話的掌控權,是因為渴望他人的關注與認可。如果你發現自己利用對話的機會來自我吹噓、讓自己感覺良好、謀求他人的關注與支持,那麼改變的首要之務,可能就是要學習安安穩穩地坐到聆聽者的位置上。矛盾的是,那些看似最討喜、最有自信的人,是那些不會瘋狂地意圖掌控他人關注力的人。

(本文摘自/最高的聆聽:建立真心連結、溝通,以及關係的5堂課/大田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