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滿島垃圾已經到了不能忽視的地步。截至去年底,全台打包暫置的垃圾總量達84萬噸,被戲稱為「台灣新百岳」,環保部長彭啓明聲稱要花12年才能全數去化。
環保領域的專家學者魏國彥、吳盛忠、謝和霖呼應綠色和平組織「協尋卓院長」的行動,籲請中央和政府應嚴肅面對此一攸關人民和環境健康的危機,並且針對陸上、海上和塑膠垃圾提出立即可行的對策。
綠色和平、看守台灣等環保組織指出,當台積電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AI半導體等科技產業成為台灣的榮耀,滿島垃圾所構築的「台灣新百岳」卻是台灣的恥辱。而根據清華大學對頭前溪的採點檢測,竹東垃圾掩埋場所流出的鎳、鋅、鉻、砷等八大重金屬正在污染土壤和河流,海上與塑膠垃圾也正在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與健康危害。
前環保署長魏國彥強調,滿島垃圾的問題愈來愈嚴重的主因有三,一是焚化爐老化,去化處理太慢;二是新的垃圾數量卻每年增加20%以上;三是全台掩埋場容量只剩10%,清運無退路,跨縣合作處理又缺乏獎勵機制。
怎麼辦?魏國彥提出「從搖籃到搖藍」的垃圾處理多元化解方,首先是推動「城市礦山」的新循環回收方案,善用廢棄物再生和網路通訊等新科技,提升循環經濟和資源再利用的效能;其次興建廚餘生質能源廠,沼氣純化後用於發電及農肥;進而導入新技術,鼓勵地方政府域合作,統籌提升全台焚化處理、發電和減碳的綜合效益。三方並進,而且產官學研及人民一起行動,加速解決當前滿島垃圾的困境。
台灣四面環海,根據台灣ICC淨灘行動組織的統計,去年清理海岸線長約28.7萬公尺,垃圾總量6.1萬公斤,其中塑膠垃圾佔90%。針對海洋垃圾問題,台北市前環保局長吳盛忠認為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的推動是成功案例。他強調,參照挪威等國家的源頭減量和回收再製獎勵措施,推動漁船攜回廢棄物等補助獎勵,加強廢棄物源頭攔截、減量和再利用税賦減免都是可行方案。更要注重的是,近十年全球焚化、再生和回收技術都有很大進步,台灣要迎頭趕上。
台灣塑膠產量近年持續大量增加,預計今年總產量將達14億噸。 魏國彥指出,台灣16條溪流河口牡蠣都驗出微塑膠,平均每人每年吃下一根吸管塑膠,危害我們身體的健康。遏制塑膠污染迫切需要政府朝野、企業和人民共同拿出源頭減塑和末端減塑的並行解方。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認為源頭減量預算過低是陸地、海洋和塑膠垃圾問題惡化的主因。政府預算分配的錯誤,導致治標不治本,也事倍功半。他呼籲賴政府應投注更多的經費在源頭減量,規定其預算不得少於末端處理費用。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善用租稅減免、投資獎勵等優惠政策,加速解決垃圾滿島的困境。
魏國彥、吳盛忠和謝和霖在成功案例特別推崇台北市政府在隨袋徵收、新北市政府在綠地公園、彰化縣政府在稽查破袋的成就,桃園市、雲林縣、花蓮縣也不錯經驗。他們並籲請全民體認垃圾減量是當前全球氣候變遷下公民社會的主流,不只政府、企業,全民都有責任,而減少購買消費欲望、拒絕快時尚誘惑、隨手做資源分類回收都是現代公民的新環保行動。解決當前台灣滿島垃圾的困境需要大家一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