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故鄉的路/徐成文

台灣好報/ 2024.09.19 11:05

徐成文

路,牽引著我們每個人走向遠方,從故鄉出發,抵達繁華的都市;而後,從都市返回,觸摸故鄉的根須。不論你功成名就,還是落魄窘境,故鄉總是在召喚著你,故鄉的路總是不離不棄,守候在故鄉,靜候你的歸來。

我的故鄉靜臥在一脈大山之中,即使標注詳實的地圖也無法找尋到她的名字——廟子灣。我的祖祖輩輩在這裏刨土挖山,原本貧瘠的小山村,在他們的勤耕作下,居然變得豐盈富饒。肥沃的土地養育了淳樸善良的村民,但交通的閉塞曾像一根鋼針直插他們的胸口。

我的祖父出生於1903年,歷經戰亂、貧寒、饑餓的他,第一個將家安置在了廟子灣。幼年的我,總見祖父手裏不離拐杖。一天,趁家裏無第三人,我放大膽子,向祖父刨根問底:“爺爺,您為什麼總是拐杖不離手呢?”帶著好奇,帶著憂傷,我想解開答案。

身體不適的祖父,在一杯熱茶的氤氳中,開始講述起他的拐杖故事……

上世紀50年代初,剛剛從舊中國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新中國,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廟子灣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便是一條僅容一人通行的羊腸小徑。就是這條羊腸小徑,一頭牽著廟子灣,一頭連著當地的小街。這條羊腸小徑,每天記載著當地人來往匆忙的步伐,上學的、趕集的、幹活的、下鄉的……那個年代,莊稼人視土地為命根子,良田肥土是絕對不能以任何理由被佔據的。因此,這條羊腸小徑的一些路段只能倚懸崖而建。加之路窄坡陡,人行走在上面總是小心翼翼,倘若稍有不慎,便會栽下懸崖,輕則受傷,重則喪命。尤其有一段路,大約半公里長,修建在河沿上,當地人稱其為“鬼門關”一一極窄,只能容納下一雙並排的鞋子,一條大河從旁邊奔湧而過。據說一位遠方來此教書的老師,腳踩到稀泥滑到河裏,再也未見其蹤跡。至於掉下去的牲口,更是不計其數。每有人出門要經過這段“鬼門關”,家人必是再三叮囑,要是有空閑必得親自護送。

祖父一向謹小慎微,也栽在了“鬼門關”。上世紀50年代,農村建立了集體伙食團。那天下午,天氣像淘氣的小孩,一會兒暴雨如注,一會兒晴空萬里、作為生產小組長的祖父,見天空豔陽高照,就帶著幾位村民去公社領取糧食。幾個男人挑著糧食經過“鬼門關”,方才晴朗的天空陡然下起暴雨,周圍沒有岩洞,也沒有人家,祖父只好脫下衣服,罩著糧食前行。糧食沒有被暴雨浸透,祖父卻滑到河裏,好在同行的鄉鄰眼疾手快,下河撈起了奄奄一息的祖父,但祖父的右腳卻被亂石劃出了一道很深的口子,留下了殘疾。從此,一雙拐杖與祖父形影不離。

祖父是在我12歲時去世的。彌留之際,病榻上的祖父嘴裏含糊不清,我們只能依稀辨別出一個音——路。

是啊,因為路的狹窄和陡峭,祖父的小半生不能上坡幹活,這場意外讓他喪失了勞動能力。但通往外界的路,依然那麼悠長、那麼遙遠……

我的父親是家中最小的兒子,自小備受家裏人的寵愛,他是6個兄弟中讀書最多,見識最廣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改革的春風吹佛了我如夢初醒的故鄉。父親做了幾十年的生產隊長會計後,憑著一手令人嘖嘖稱讚的算盤手藝,被鄉親們選為鄉人大代表。在大會小會上,父親多次提及故鄉通往外界的那段“鬼門關”的稀泥土路鋪上了青石板。

有了青石板路,“鬼門關”的惡名不再響亮。人來人往,清脆的石板路上,留下了許多歡悅的腳步聲。“要想富,先修路”……一條條標語赫然遍佈於故鄉的土坯房牆上,但響亮的口號離變為現實還有一段距離。故鄉距離鎮街的路依然悠長、依然遙遠。二伯家的大哥,單身了二十幾年,好不容易談起了戀愛,感情卻因為故鄉不通公路而夭折。父親和村裏的幹部為修路極力奔走,但因為資金問題,修建公路的事情只能無限延後。

故鄉終於要修建公路了!對於壓抑了數十年的鄉親們來說,這是天大的好消息,鄉親們奔相走告。開工那天,平時寂靜的故鄉陡然出現了許多不認識的人。由於故鄉的這段路不在規劃之列,部分人力、物資需要村裏自行解決。於是,全村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父親當了一輩子的會計,他把每一個為修建公路捐款物出力的名字一一排列出來—這家出50天,那家讓出自己的牛圈房……一條不足3公里的村級公路,修建了3年多才勉強完工。

由於資金投入有限,修建的公路寬度不足,只能通過摩托車或者小轎車;沒有鋪墊碎石的公路。一到下雨天車輛就無法通行。縣城裏一個磚瓦廠的老闆,看中我們村裏的紅石顏料,本想在我們村裏修建一個紅磚廠,一切準備妥當,就因為公路無法通行貨車,只好作罷。失去了一次致富的良機,村裏人的臉耷拉了很久。

2022年春天,一則喜訊在故鄉傳開。鎮裏從市里爭取到一筆扶貧資金,決定把故鄉的那段泥石路硬化。聽說要硬化公路,村民們自告奮勇,願意無償出力,輔助建築隊施工。3個月時間,一條硬化的公路將故鄉與外界相接。完工那天,在城裏做事的村民開著自己的小車回鄉,吃完晚飯之後,又開車返回城裏的小家安歇。聽聞稀泥土路已硬化,縣城磚瓦廠的老闆聞訊而來,一份與村民共建磚瓦廠的合同出現在村委會的桌上;外出務工多年的打工仔,紛紛返鄉,說是故鄉的交通方便了,選擇就近務工,既省去了長途的奔波,又能就近照顧老人小孩;曾因故鄉閉塞沒有成家的男青年,也開始帶回漂亮的新娘;聽說城裏一家幼稚園正在故鄉考察,準備在故鄉辦一所分園,力爭今年秋季開始招生;在外創業的年輕人徐川,萌生回家創業的想法,計畫在故鄉搞原生態旅遊,將美麗的故鄉包裝宣傳,吸引遠方的客人前來遊玩,為了方便遊客出入,他爭取資金希望將故鄉的那段路打造得更漂亮……

75年時光,彈指一揮間。故鄉與外界的路變得越來越平坦、越來越寬敞。我無法預計故鄉未來道路的模樣,但我堅信,故鄉與外界的距離會越來越短。

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西子灣副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