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語言平權的公民運動,上千民眾熱情連署。(圖/記者丘曉地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丘曉地/中壢報導】 由客家民間社團發起推動的「語言平權公民運動」大連署,三十一日在桃園市中壢區的新明市場進行,經過一上午的連署,有上千的民眾簽名連署,據他們的理想十萬人的連署已不遠了,參與這次連署的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陳秀琪教授說,看那麼多鄉親支持,很是感動。 由客家民間社團發起推動的「語言平權公民運動」大連署行動,三十一日上午在中壢區的新明市場進行,上千的民眾進行連署,這署的群眾中也出現了數位桃園市府客籍局處長參與連署,這也是繼在台北抗議和新竹新埔及平鎮義民廟、桃園區南門市場連署後的另一次的市場連署,他們還規畫在龍潭和楊梅、新屋等客家區市場進行,希望喚醒政府的重視。 據參與多次連署活動的客語薪傳師劉芝英說,桃「族群平等,語言平權」大連署的目的是爭取台灣各族語言的公平與平權,國家語言平等是大家的共識,但政府相關部門卻用閩南語為「台語」,這樣未來在政府單位推動時,會讓人誤為只有閩南語是政府機關所用的「台灣語言」,而非包含所有在台灣使用語言。 她還說,在國家語言發展法第三條就明文規定,國家語言指的是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包括了原住民語、客家語、閩南語和臺灣的手語都是,但近期文化部、教育部卻在來往的公文或舉辦競賽活動中,寫閩南語為「台語」,和國家語言法的釋義相違背,不能將閩南語改為「台語」並用在政府機關正式公文中,如此寫會被誤導為在台灣的國家語言就是「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