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24.08.16-30 茶會:2024.08.24 15:00
展出地點 孟焦畫坊 臺北市士林區雨農路17-2號1樓 (02)2834-4319
記者吳遠山/台北報導
陶藝家心塢主人—葉劉金雄,作品曾兩度受邀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陶壺藝術特展。並於捷克、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巡迴聯展,名揚海內外。本次受王正雄邀請,自8/16起至30日在孟焦畫坊展出,開幕當日便迎來陶藝家蔡忠南、林美雅和書畫家陳明貴到場祝賀,葉劉金雄老師偕夫人陳姣從畫家一同為來場貴賓解說作品。
葉劉金雄老師表示本次陶壺個展,展出陶藝作品30餘件,每一件陶壺都歷經他精雕細琢,獨創以腐爛殘缺的樹段或竹節為陶壺主體,每段木頭或竹節都呈現出歷經千蟲萬蟻所啄蝕的腐爛斑駁,壺身形同千年敗裂的枯木,萬歲殘缺之朽竹,猶歷千古蒼桑,萬年風霜,古意盎然。並在殘缺腐敗壺體之上,滋生纒枝花葉、蠶隻、蝸牛、甲蟲、蜥蜴、青蛙或小小動物,躍動於枯木殘竹之上,以增添生機。眾人對葉劉老師的陶壺,無不驚嘆、驚艷與敬佩。
葉劉金雄老師受訪中表示,他獨特的陶藝創作方法,首先,是創作資料的蒐集。因為自己對自然腐朽木頭特別感到興趣,而產生了觀察自然腐爛木頭或竹頭的動機。所以,他先以相機拍照,一張一張洗出來觀察。當時一卷36張的底片,拍了好幾十卷,全都洗了出來,裝訂成冊,日夜觀察。成為日後參考的珍貴資料。他表示,後來有時一卷底片可能要照幾個月也不一定。因為審美感覺逐漸提昇,自我要求更高,所以,要找到更具特色,或更有造型的腐爛現象,比如看到已經腐爛掉了的,或裂開的情況才拍照。他說蒐集資料,並不是那麼順利,不是每棵樹都能找得到有腐爛的現象。所以,他花了極多的時間和精神,看了太多太多的木頭,才慢慢掌握到木頭到底怎麼老死?怎麼腐爛的?經過這些歷程,他現在才能非常清楚的掌握這些現象。
其次,觀察與試驗,葉劉老師說他總是試著以刀子去剖,去挑,去挖木頭或竹子,刀子從木頭或竹子中插入後挑起來,觀察它的形狀,觀看木頭或竹子本身生裂痕的形狀。而每一次所產生的效果,幾乎都是沒有看過的,因為都是自然成形的,他也拍過幾十卷的底片,洗出照片後,再一張張的觀察,而且不同的季節,他都會去剖,去挑,去挖看看木頭或竹子的裂紋,都能看到千變萬化的現象。
葉劉老師說,第三,是營造跨張的藝術效果。他表示唯有<添油加醋>才能讓爛的木頭更加的爛。他認為作品就要讓別人看起來很獨特,尤其他處理木頭腐朽的外表時,他會讓整件作品的木頭都是腐爛的,因為他會集合不同木頭的腐朽處,而聚焦在同一件作品上,以<添油加醋>的方式達到藝術的跨張效果。所以觀眾都說我的作品比真實的木頭還像,其結果是我運用了藝術的跨張原理,否則,現實生活中的木頭,哪裏能找到一棵像我作品如此腐爛、如此殘缺、爛得這麼美的木頭呢?他說真實的生活中,一般人找得到的木頭,可能是一部分裂開,或局部腐爛,所以,自然的東西都不會很好看,必須經過藝術的加工,才能傳達腐爛朽木的殘缺美感。
第四,葉劉老師認為是藝術創作的經驗,他說有人想效法或模仿他的作品時,常常學不來,因為缺乏創作的經驗,或缺乏美感的理念。因此,有些同道看到他的作品,可能只知道它的造形,但卻做不出同樣的效果,因為缺乏藝術創作的經驗所以,有些人想學,但還是做不到陶壺應有的美感。比如,怎麼把握到讓作品不會因為腐爛而有亂的感覺,或是不會感覺作品的效果不夠爛?要如何把握到想要的腐爛美感?這是要經驗的,即是經驗的歷練,如果說到技巧,便要看得多(多觀察),也要多做(創作),一定要這兩種合而為一。他說如果沒看那麼多(觀察不夠),你會怎麼樣?因為沒有看過真實木頭的腐爛或裂縫的現象,就不知道如何創造藝術的效果。所以,當你看多了以後才會理解,以刀挑起木頭會產生何種漂亮的裂痕?
葉劉老師認為要達到寫實效果,就要看過真的東西,否則就做不出来。简单的说,要看过真的腐爛的現象,認真觀察才能夠了解更多腐爛的木頭外表的班駁或殘缺的現象。再則,即是多做,他說使用工具時,要怎麼知道陶土挑起來,或挖出來的效果如何?所以,多看,可以看到照片裡木頭的腐爛現象,才能懂得將它運用到作品上。多做,才可以創造腐爛的效果。
第五,探索殘缺與腐爛的另一種美感。葉劉老師認為自然界中的腐爛是正常的,是自然的現象,他要透過自然的殘缺<化腐朽為神奇>,傳達腐爛的美感。他說如果作品上木頭所營造的腐爛效果不夠時,他會一直做到很爛、甚至更爛的效果,如此,作品才會更好看一點。因為,越腐爛的作品,就越代表越沒有人看過,越爛才能顯得越精彩。他說越腐爛的作品,才會讓觀眾覺得更像木頭,所以,他儘量要讓作品爛到精彩。因此,他將以<化腐朽為神奇>的精神,探索殘缺與腐爛的另一種美感。
(以上圖片/吳遠山拍攝)
一一以下空白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