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在去年提出資料,花蓮慢城鳳林,預計有上千公頃光電案場,將申請開發,花蓮縣政府回應仍在評估,而為了釐清生態衝擊,東華大學在鳳林生豐電場,展開全國首例通量塔監測研究,數據顯示,電場二氧化碳和水循環收支,其實不亞於森林,且場區也能吸引物種棲息,但地方對於未來,有可能大面積開發光電,還是很憂心,慢城環境會因此改變。 位於鳳林兆豐農場,森林區的生豐光電場,開發66公頃土地,設有21.4萬片光電模組,每年發電8千萬度,供2萬戶家庭使用,東華大學在2022年剛設場,就裝置全國第一座,綜合監測碳收支的通量塔,初步調查出去年電場,1公頃土地排放7公噸二氧化碳,而同時鄰近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卻可以吸收25公噸的二氧化碳,顯示砍樹種電,確實降低碳吸存能力,不過從潔淨能源取代石化燃料,每度電排碳0.4公斤來看,1公頃光電場則可以抵免550公噸碳排。 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主任 張世杰:「花蓮的這個地方的這個日照的量,根據1公頃大概有1MW的這個裝置量,這樣子來估算,1公頃大概1年可以發113萬度電左右,1公頃的光電它大概可以抵免掉,大概是550公噸左右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團隊統計,森林1年水分蒸發散量800毫米,光電場是500毫米用水較低,一般民眾關心的光電板反射率是10%,也比森林15%還低,24小時啟動的生態相機,則記錄到共26種鳥類,6種哺乳類動物突破過去印象。 東華大學研究員 鄭舜仁:「你看到這個黑黑的小點,是牠的小朋友,所以這些鳥類,牠們也早早就帶著牠們的小朋友,一起在場內活動。」 不過鳳林當地還有,包括兆豐農場後續開發,及國產署、台糖共數十筆,總面積可能超過1000公頃的光電申請案將進行,地方憂慮大規模,可能有大衝擊,花蓮縣府則強調審慎評估。 鳳林光電議題工作坊成員 莊麗綿:「像它國有財產署和台糖的土地有沒有,它們都是網路招標,到你現在老百姓知道的時候,都被他們廠商標走了。」 花蓮縣府行政暨研考處長 吳昆儒:「其它可能陸續有送件,或者是在送的過程裡面,它的資料有問題就被退件,(光電場開發)要有地方鄉鎮的同意函,我們才會往下去進行,那個可能申辦的這個流程。」 另外也有議員表示,花蓮縣內光電設備場所逐年增加,因應東部地震多、颱風多,須及早確立防減災機制,除了監測環境生態,也要評估對社會文化的,全面影響,才有效達成淨零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