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感謝山芋/夏俊山

台灣好報/ 2024.08.10 11:04

夏俊山

一入深秋,山芋藤就一天天失去了生機,葉子也日漸萎黃。仔細瞧,山芋藤下面,土壟出現了一道道裂縫,這是山芋耐不住寂寞,在土裡使勁擠,擠裂的。我的心好一陣激動:又可以天天吃山芋了。

幾十年前,我的這種心情,今天的青少年已經很難理解:吃山芋有什麼可激動的呢?他們哪裡知道,在口糧憑計畫供應的歲月,山芋在生活中是多麼的重要!

那時候,鄉村還處在人民公社時期。肚裡油水少,幹的農活重,不少人的飯量都很大。就說我吧,當農民時,2斤米煮的飯,我一頓全吃了,連鍋巴也沒剩下。這意味著兩天計畫糧只夠我吃一頓。

分配的計畫糧填不飽肚子怎麼辦呢?這倒不必擔心,三年困難時期有“瓜菜代”,後來一切可以充饑的食物都改叫“代食品”。農村裡的“代食品”多的是,夏天,吃南瓜,秋天吃山芋,冬天吃胡蘿蔔,春天吃山芋幹兒、胡蘿蔔幹兒……其中,我最愛吃的“代食品”就是山芋。

山芋很好種。房前屋後,河岸土坡,將土翻過來,築成一條條土壟。然後將一截截山芋藤栽入土中,澆幾次水,它就紮根生長。“半樁子,飯缸子。”少年時代的我,正是鄉親們眼裡的“飯缸子”,胃口好,忒能吃。沒有條件吃水果,我和幾個頑皮的夥伴就把生山芋當作”土水果”。

誰都珍惜自己家的山芋,於是我們把目標定在生產隊的山芋地裡,那是集體的山芋,不吃白不吃,問題是怎樣才不被人發現呢?網拘兒想了主意:他假裝大便,蹲壟溝裡偷挖,大人不走近注意看,是發現不了的。說幹就幹,網拘兒去挖山芋,我們在旁邊放風。不巧的是,生產隊的記工員剛好路過,我們緊張得心都快跳出來了。為了不引起懷疑,忙喜兒故意叫起來:“網拘兒,你屙屎咋這麼久啊?”其實,記工員並不在意網拘兒在做什麼,我們純屬自己嚇自己,虛驚一場。

偷挖的山芋,是不拿回家的。網拘兒當場就分給我們。我覺得他功勞大,應該拿最大的,他說自己和忙喜兒已經偷挖過一次,就把最大的山芋給了我,讓我覺得心裡暖暖的。偷挖的山芋大多被我們生吃了,這種吃法有一個弊端:附在山芋上的蛔蟲卵也有一些進了肚子,經常有夥伴拉完便後,回頭去瞧,會發現小蛇一樣的蛔蟲在糞便裡蠕動,有的還抬頭好像在跟你對視。遺憾的是那時我們並不知道肚子裡為什麼會有蛔蟲。

大人也會打山芋的主意。精明的人知道誰幹活馬虎,遺漏在土裡的山芋最多。等大家都收了工,他會去“撿漏”——二次收穫的山芋,會讓他很有成就感。

“糧食不夠,山芋來湊。”作為主要的“代食品”,山芋可以蒸著吃、煮著吃、烤著吃,曬成山芋幹吃。

我吃得最多的是蒸山芋,這是很普遍的吃法。我起初蒸山芋,水放多了,有些山芋泡在水裡,發爛,不好吃。後來改變方法,在鐵鍋裡放上一大碗水,把大碗反扣在鍋底,把山芋放進鍋裡(大的要切開),然後大火猛燒;等水快燒幹時,山芋有焦香味了,停火;悶十幾分鐘,一鍋香噴噴的山芋,就蒸好了。揭開鍋,挑那有一層焦黃皮的山芋,最好吃。

煮山芋,多是與米一起。煮山芋粥,粥熟了,山芋一般在鍋底。煮山芋飯,山芋一般浮在米飯的上層。吃飯時,我常常先挑山芋吃。山芋吃多了,會覺得肚裡脹鼓鼓的,有一股氣,挺難受,有時還犯醋心,吐酸水。鄉下有句粗俗的話: “一斤山芋二斤屎,回頭望望還不止。這讓人很不放心:早上吃下一肚子山芋,半天功夫就拉出來了,拉得多,不就說明營養少嗎?那時日子窮,人們關注營養遠勝於關注口味。

烤山芋,是在燒火煮飯的時候。挑一些細長的山芋,燒火時放在灶堂裡烘烤,土灶的灶膛是很好的“土烤爐”,細長的山芋容易烤透。烤山芋不用洗,灶膛裡滿是灰,洗也是白洗。把帶泥的山芋靠在灶堂內壁的柴灰上,不直接與明火接觸,過一會翻動一下,等到飯熟時,山芋也就烤熟了。有一次,等不及山芋冷卻,我就把它從灶膛的火灰裡扒出來,抓在手上剝那層烤焦的皮,結果山芋皮沒剝掉,手就被燙了。從此,我也深刻理解了一個詞:燙手的山芋。

過了霜降,氣溫越來越低。山芋受不了凍,一受凍,用不了幾天,就會發黑,滲水,散發出一股藥味,連豬都不吃。保存山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它切片,曬成山芋幹,儲存起來。跟左鄰右舍一樣,每年入冬,我家都會把曬一批山芋幹。隨著“哢嚓哢嚓”切山芋的聲音,山芋片越來越多,隔在門外的竹匾上已經曬滿了,蘆扉上也曬滿了,只好向屋頂發展。多數人家住的是草屋,把山芋片不斷往屋頂上扔就是了,注意扔得均勻一些,等曬乾了,用竹竿往下撥拉撥拉,裝進口袋。肚子餓了,可以隨時取用,當零食吃,很有嚼頭。當然,煮飯燒粥也可以放些山芋幹,這樣能節省一些糧食。

我曾去江西婺源,拍了不少篁嶺曬秋的場景。看看這些照片,有時會覺得,這曬秋的場景跟我們當年曬山芋幹十分相似。在曬山芋幹日子裡,來到我們生產隊,站到高處,放眼望去,你會發現:家家戶戶,房前屋後,以及房頂,曬的全是山芋幹。成片的白色,高高低低,錯錯落落,構成了鄉間特有的風景線。遺憾的是,那時沒有誰拍下這一景象。

貯藏的山芋幹,可以一直吃到收新麥。我在楊舍上學時,書包裡常常有一小袋山芋幹。記得有一個冬日,下雪了。放學時,漫天皆白,道路都看不清了。母親怕我餓著,特意從家裡趕來,帶來一袋山芋幹,囑咐我說:“今天路不好走,不能按時吃飯。你先吃些山芋幹吧。我多帶了一些,是讓你和同學分著吃的。”母親的話讓我感動又有些臉紅:她牽掛兒子,還關心兒子的同學。我呢,平時很少和別人分吃零食,母親啊,她是在教育兒子如何做人啊。

又是秋天,我不禁想起了山芋當“代食品”的歲月。今天,那些把街頭的烤山芋當“小吃”的青少年,他們大概不會懂得我對山芋的感情,那是一種深深的感激之情啊。

在貧窮的年代,我沒有挨餓;在分吃的時候,我感受了友誼真誠的。在蒸山芋、煮山芋、烤山芋的歲月,我對生活有了新的體驗和認識;在山芋幹當零食的日子,我享受了親人的愛與溫暖,懂得了如何與人相處……這一切,我都得感謝山芋啊!

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西子灣副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