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7旬婦罹血管阻塞性間歇性跛行 「血管內震波導管」助恢復行動力!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 2024.08.02 19:00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72歲的朱女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接受腹膜及血液透析數年,半年前因雙腳有痠麻感、無法走太多路,至門診經過都普勒超音波、分段式血壓測量及下肢動脈電腦斷層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血管阻塞性間歇性跛行,在藥物治療3個月後,反應並不顯著的情況下,狀況顯得棘手。

首例「血管內震波導管」 裂解鈣化組織、免於截肢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黃玄禮說明,經過與病人溝通,決定替其執行全台首例「外周血管內衝擊波鈣化病灶處理(IVL)」,利用「血管內震波導管」讓血管內鈣化組織裂解後,再以切割氣球進一步擴張管腔,最後輔以塗藥氣球減少未來血管再狹窄的機會。術後朱女士明顯感覺症狀緩解,隔日已可落地行動,是台北慈濟醫院第2,000隻治療成功免於截肢的病足。

黃玄禮解釋,在台灣血管內震波導管過去僅用於冠狀動脈血管鈣化介入治療,本次考量個案狀況及上述介入治療的風險,首次應用於周邊血管治療。其原理是利用震波球發射超聲壓力波,使血管深層鈣化組織碎裂、舒張血管管壁,方便其他氣球或支架進入病灶擴張,為克服深層或重度鈣化病灶的輔助治療選擇之一。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 手術併發症、風險高

過去糖尿病患者若出現下肢血管病變,若無法進行繞道手術,多半採取高位截肢,不僅手術風險大,病人身心狀況也會受到巨大影響,因此現今多以藥物治療及導管介入治療為主要方式。

在介入治療方面,多半使用氣球導管以及血管支架進行微創介入性治療或血管重建手術,如果病灶鈣化嚴重,則必需使用動脈硬化斑塊切割器或鑽石旋磨刀做病灶先行處理,否則病灶過硬會讓氣球及支架展開不完全,致使下肢血液灌流不足而有再次堵塞的風險,或是使用高壓氣球擴張而導致血管管壁剝離、遠端栓塞,或血管破裂等併發症。

周邊血管病變 嚴重可致危急性肢體缺血

黃玄禮提到,周邊血管(外周血管)病變是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堵塞,進而導致肢體血流不足的疾病,疾病分級按臨床表現分為無症狀、間歇性跛行、持續疼痛以及皮膚潰瘍壞死四個等級,第二期開始病人可能會有痠麻不適,且日常步行因肢體缺血而感到疼痛,可能需要多次休息才能持續行走,但若是病情進展至危急性肢體缺血,則可能傷口感染,癒合不良或肢體壞疽等嚴重併發症。

【延伸閱讀】

中年司機日抽2、3菸提神 胸悶就醫竟是二次「血管阻塞」險喪命!

高達15%老人四肢血管阻塞 這個手術再阻塞率最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246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