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禪師說禪】同登妙天喜樂佛國

愛傳媒/ 2024.07.28 08:00

【禪師說禪】同登妙天喜樂佛國

【禪師說禪】同登妙天喜樂佛國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印心禪法、印心佛法是從方便的隨緣開始,直接通達真理,直接通達智慧,直接證到佛國,這要從自我超越、自我解脫開始。

每個人都有三個「我」,分別是外表「身體的我」、意識型態「精神的我」,以及最裡面無生無滅的本尊、要成就佛陀的「心靈本我」,這三者要同步一起修行印心禪法、印心佛法。

那麼,修行是誰在修?誰在行呢?是「裡面的我」在修,「外面的我」在行。可是很多修行人都只為「外面的我」在修、在行。修行要三位一體,但大多數人都忽略了,所以才不能成佛。

內外合一 清淨放光

有人問,什麼時候裡面在修、外面在行?「裡面的我」常會為了「外面的我」在造業而煩惱,而放不下心,可是色身偏偏會造業。

很多人不懂,如果「外面的我」行得正、行得光明,做的都是「裡面的我」想要的,就可以每天很法喜、很快樂,人生就充滿了充沛的生命力。

「外面的我」要吃飯,「裡面的我」也需要糧食,但不是飯,而是清淨的光、智慧的光,超越三界的根塵,基督教稱之為靈糧。

雖然不同宗教的說法不同,但指的都是同一個。像基督教的十字架,其實是十字光,十字架要變成光,化為光身以後,才能見到上帝。佛教也一樣,要變成法身光、清淨的光、生命的光,完全融合,成為一體,才能永生於妙天喜樂世界。

修佛法要修究竟法,所謂究竟法,是能夠真正讓人開悟、解脫,得到自性的光、智慧的光、生命的光,然後印心。如果不相信,日後可以自己去印證,修本門的印心禪法和印心佛法會不會有清淨的光。

得到這種清淨光之後,就會開始發生變化,體質會變好,臉色也會發亮,看起來很年輕,氣質會不一樣,追求的理想也會不一樣,很多壞習慣會改掉,而且體內會有一種清淨的力量、清淨的光散發出來。

得到這種光以後,會覺得很自在、很法喜,沒什麼牽掛,周圍的人也會感受到這種好處、這種光、這種喜悅。

同時,還會覺得人生變得很有價值,心裡想的都是眾生,不會只想到自己。而懂得為眾生著想,就是一種慈悲心,這種慈悲心是無為的,是從裡面發出來的,因為「外面的我」和「裡面的我」同一時空,都是往真善美的方向。

淨化提升 解癮戒毒

如果每個人都能發出自性光,這個人間就是淨土,沒有對立,沒有仇恨,每個人的身心都很完美,彼此的心都是相通的,都非常純真、至善、完美,哪裡還有國家與國家之分。

所有地球人類、所有地球眾生,都有共同的生命、共同的愛,這種同體大悲的愛,就是佛國的愛。

當我們每天都很自在、很如意,慢慢有智慧以後,會有一大突破,對什麼事都會很了解,甚至這種智慧和原來的自在又會融合在一起,產生一種力量。這種清淨加上智慧的力量,會讓我們的人格修養很完美,不管是做人處事,還是待人接物,都會非常圓滿,這是一種很自然又自動無為的力量。

舉例來說,用嘴巴說法,這種教導式、一般性的傳法方式,是用意識來傳法,是在意識層次,所以不能變化氣質。如果要變化氣質,又能改善壞脾氣,一定要有一種力量,一種很清淨的光,從我們發射到對方,把對方潛意識裡的壞習慣磁場洗掉,再用清淨光去幫他,自然就會變好。

我最近在幫吃安非他命的朋友靈療,就是給他清淨的光,洗去安非他命在他體內的副作用,然後再以智慧的光和清淨的光加持他的大腦神經,清除意識層次的毒癮磁場,最後再給他力量,教他禪定,讓他回家自己練習,下次回來的時候,他說只要一想到安非他命就害怕,不敢再吸食,自然就戒毒了。

心靈共鳴 同登佛國

像這樣徹底從心靈改變,就可以改變他的病態,如果在修行上能夠再有一種力量,可以讓裡面那個自由自在的「本我」發出自性的光、法性的光、佛性的光,像佛陀一樣,那就與佛同等。

我們與佛同等,就有與佛同等的智慧、與佛同等的完美人格,在「人」是完美的聖人,在另外一個法界就是很莊嚴的佛陀。這要靠自己在行菩薩道、行佛道的時候,發出無量大的慈悲,無量大的願力,就會很自然地顯現出紅光,這是一種報身的光,你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存活,不受時空限制,超越了時空。

很多人在佛經上都看過這樣的敘述,但自己並沒有這種經驗。我相信,只要大家發出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一天就可以證到「紅、黃、綠」三種光,得到這三種不可思議的力量。

修禪是自己修、自己證,要修真如實相的究竟法,不要修表相的法;要修印心的佛法,不要修意識的佛法;要修直接與佛相應、與佛同步同行的佛法,這才是我們的印心禪法、印心佛法。

修禪要有正確的觀念,進入本門以後,要在觀念上能夠取得一致,然後才能接受本門這種無為法、無學法、無量法,才能自然滲透身心,有一天就會得到這種心電感應,這種同樣的光波、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完美性。

有了這些觀念上的共識後,再進入一種心靈的共鳴、印心的共鳴,與佛的世界一起共鳴,共享喜樂,就可以同登妙天喜樂佛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