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花慈衛教認識熱傷害 平安度過高溫惱人的溽暑

慈善新聞網/ 2024.07.22 08:12

  6月1日以來,在7月上旬因熱傷害就醫人數已超過千人,而受極端氣候影響,全球各地夏天氣溫幾乎年年創新高。一般人認為在炎熱的夏日,空氣中含有一點水蒸氣對降溫似乎會有所幫助;卻不知濕度過高與高溫相結合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葉日弌主任表示,在較低的氣溫下,濕度對健康的的威脅較小,但如果是遇到較高的溫度、炎熱和潮濕的狀況下,就得要當心。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濕度太低,例如低於30%至40%,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和呼吸道不適;卻大多不了解當濕度高於60%至70%時,汗水從皮膚上蒸發的速度會較慢,會影響到體內散熱的調節機制,因為身體難以自行冷卻,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更熱,也就是高溫下,高濕度會增加熱指數。

  在現今夏天動輒32度以上的高溫,甚至高達38度以上,葉日弌主任提醒,消暑的觀念也應該升級,而且不只是在戶外,在高濕度的室內,空氣不流通也可能很危險;最常見的就是造成熱衰竭和中暑,若無法及時改善,可能進一步導致器官損傷,嚴重時可能衰竭、休克危及生命,臨床上中暑有超過10%的死亡率;身體一旦出現不適症狀且無法緩解時,應就醫治療。

  臺灣夏天的平均濕度,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平均約75%左右,人體長期在這樣的濕度下,氣溫約超過32度,就可能產生熱傷害,葉日弌主任強調,民眾一定要採取適當的措施,不要以為「忍耐、撐一下」就過去,尤其在戶外,平常可以讓人涼快的風,如果高溫度高濕度下,身體其實已經很難散熱了,不管是用扇子、或吹電風扇等方式產生的「自然風」,其實會對身體造成一個「淨熱量」的輸入,就是「把環境的熱推到我們的身上,而不是讓我們身上的熱可以散得出去」。

  葉日弌主任說,面對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喝冷水、澆冷水,以及吹冷氣等方式是比較可行的人體散熱方式;流汗雖是身體降溫的主要方式,但高濕度下,空氣中的水氣使汗水不易蒸發,建議要時常補充水分;正常狀況下,白天清醒時,若飲水足夠,約二小時就會有尿意,若整個上午都沒有尿意,就可能是喝水不足。

  但葉日弌主任也提醒,若已大量喝水,卻無排尿,也應就醫了解原因。他以馬拉松選手為例,沿途喝水,跑完比賽,體重卻增加2-3公斤,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排尿。

  葉日弌主任提醒,大熱天若出現疲勞、頭暈、脫水,甚至意識模糊等症狀,應補充水分且做降溫措施,若仍無法緩解症狀時,應立即到醫院急診。他在門診也常遇到病人訴說類似的症狀,但在進醫院之後就有稍微舒服一點的感覺,主要就是院內的空調發揮降溫的效果。

撰文/游繡華;攝影/花蓮慈濟醫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