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阿喜聊天室》台灣話的對話–客家讀書人的觀點

銳傳媒/黃丙喜 2024.07.18 10:21

 

前言: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載體,對話是人類優於其它動物的智能。針對最近從立法院捲起的「台語爭議」,六位客家讀書人在台大校園進行對話,也提出可行的解方。

黃丙喜

台語是否等於台灣話的議題最近引起社會廣泛的注意。爭議,不可怕,從正面來看,它反而是大家經由理性對話,尋求最大公約數的解方,謀取共識的契機。

今天邀大家來進行對話,主要是想借重各位分別在產官學不同的觀點,也考量所有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每一族群的立場,本著同理心、共情心,參考國際上的相關案例,理性和感性兼具,找出解方,以供政府和民間參考。

針對台灣話的議題,我跟中央社董事長李永得有過對話。他曾任客委會主委、文化部長,摘要重點有傳大家參考。

他引用了德國哲學家鄂蘭講的:「居住在地球的不是偏狹的個人,而是人類;而多樣性是地球的遊戲規則。」今天我們來談台灣話應該有同樣高度的遠見和廣度的思維。

[caption id="attachment_71970" align="alignnone" width="1705"] 客家旅北產學界聚會,邀請客籍立委邱議瑩進行客家發展對談。[/caption]

曾年有

在過去多年的工作經驗裡,特別是擔任台北市客委會主委期間,充分感受到在台灣要訂定國家或官方語言,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族群問題。

因為敏感,所以要更多的對話,特別是更多的包容、謙讓、尊重和誠意,不容多數暴力,獨尊台語,也不能少數抗爭,忽略台灣在未來世界尋求主體性的重要性。

居住在台灣的族群包括:講華語、台語、客家和原住民語四大系。每一族群都應受到重視。

台語族群,特別是年青世代的看法是,閩南話是一地區語言,河洛話在歷史上存有爭議。他們認為台語是從小的約定成俗。這種思維要受到尊重,但也期待有更多的論述來說服其它的族群。

台灣原住民族菁英份子近年來對語言的論述,十分努力,他們的「南島語系」研究也很受到國際肯定,尤其是他們對泰雅族非屬南島語系的學術客觀見解很值得我們借鏡。

陳晉業

談到國家或官方語言的訂定,各個族群難免充滿情緒。怎麼辦?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大家互相尊重、彼此謙讓是必要的前提。

我在新北市客家局工作了將近八年,客家人對台語沙文主義一定反彈,原住民也不可能接受。

台語不能單獨等於台灣話;台語的英文不能強佔Taiwanese,並將台灣話強譯為 The Language of Taiwan 。這是我們不分族群、不分政黨在談台灣話時的必要前提,否則後面的紛擾會持續不斷。

彭琪庭

語言的差異性和敏感度,對年青世代來說,根據我在美國求學時参加台灣社團的經驗,相對而言感覺上比較小。

1950-1990年代,在華語幾乎獨霸語言的優勢下,海外台灣人用說母語,來捍衛自己族群的尊嚴。在那種時空環境和情緒反應下,台語的他者主要變成是國語,不是客語或原住民語。那是時代的缺憾。

台語和台灣話的問題,那時在美國的台灣社團也曾多次討論,被泛稱為閩南或河洛的族群也知道他們不能獨佔台灣話的話語權,因而自我限縮為台語,英文上也有人提議將台語譯為Taigi。

陳貴賢

語言叫甚麼名字,對各個族群都很重要,也很值得全部族群一起深思。

千禧年時,公視想做一個代表台灣的影片向世界發聲,結果在語言上就遭到很難選擇的困境。最後,選擇台東太麻里原住民的歌舞與第一道曙光做為代表。這是生活在台灣的每一個人在未來都會更加面對的問題。

語言的傳承十分重要,沒有語言,文化將變成浮沙建塔。客語和民住民語都正面臨快速流失的衝擊,原住民在語言教育和推廣上看來比客家務實的多。客家話不能只會檢定,而應該和生活、就業機會有關。例如客家莊的公務人員要能通客語,客文系的教授應該深通台灣客家史實。

至於語言的稱呼,《國家語言發展法》已有明確定義,只要進一步與各語族溝通即可。所訂的臺灣華語、臺灣台語、臺灣客語、馬祖語、原住民族語等應是各語族可接受的方向,是否可以簡稱為華語、台語、客語、馬祖語、原住民各族語等?值得進一步討論。建議在討論上述問題時,除了強調各語族的立場之外,宜多為他語族設想,保留空間給他人,以期各族群和諧共容在台灣這塊寳地。

姜仁福

全世界針對國家或官方語方的訂定有不少可供參考的案例。美國沒有設國家語言和官方語言。新加坡指定馬來語為國家語言;官方語言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坦米爾語語;通用語為英語。瑞士官方語言包括德、法、義和羅曼什語。世界先進小國例如:新加坡、瑞士的語言政策特別值得我們借鏡。

台語仍留待解的尾巴,台灣台語固然解決了名稱問題;但是,客語、原住民語是否順著定位為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語仍得充分討論。

黃丙喜

根據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在《全球新政》、《2050人類大遷徒》等研究,隨著全球人口成長、氣候變遷、自然資源、地緣政治和全球化的互動的發展,族群的議題將是牽動其間利弊的重要關鍵。

語言和態度相互構成溝通的利器。《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目標在於傳承、維繫多元語言文化的發展,保障各族群語言使用者在教育、傳播與公共服務的權利,並從語言保存及永續發展的觀點,尊重語言的多樣性,並落實文化的平權。

華語是目前在台灣最普遍使用的語言,政府和民間都不能誤把語言做為政治工具,徒增族群的對立和兩岸的仇恨。國家或官方語言認定的專業和國際通則更不能被忽略。

國際案例及歷史事實是最好的借鏡。針對國家、官方語言的議題,大家應該冷靜面對,並以開放的胸襟,相互尊重。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