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大師廖繼春(1902~76)素有「色彩魔術師」雅譽,在台灣美術史上留下耀人亮麗的一筆。他不只是靜物畫或風景畫,全都具有強烈、優美、熱情的顏色,連抽象畫、半抽象畫也都有鮮明的色彩,被歸納在「野獸派(Fauvism)」或「納比派/先知派(Nabis)」,甚至還超越當年西歐的「馬蒂斯們」風采,直逼表現主義的堂奧。
從這二幅同樣1970年代,同樣「龜山島」主題,同樣尺寸的油畫連作,并比分析,交叉欣賞,便能理解畫家的獨特色感以及奔放兼含蓄的個人表現手法。
先看圖一:有廖繼春最明晰的「辨識符碼」:深色的粗獷線條自由地勾勒岩石,紅藍多彩敷色的岩石反映著燦爛陽光,海與天的色彩演繹,更是淺藍與粉紅的溫柔交纏,顯現古稀老畫家的浪漫情懷,款款溫馨,風華再現。
細看由朱紅遞減成粉紅的連續性漸變手法,導致此畫不似野獸般兇悍,反而在白色的基調上,被稀釋調和成一種含情脈脈的海洋,在陸地與島嶼之間擺盪,在觀者的視覺與心靈之間輕撫,形塑了畫家之經典標竿 -- 龜山島嶼已然成為舞台上一位亮麗的圓舞曲舞者,令人過目不忘。
[caption id="attachment_71309" align="alignnone" width="640"] 圖二:廖繼春的龜山島油畫, 約1970 , 72.5x91 cm 。(台北市立美術館藏)[/caption]再品圖二:下半幅岩岸色彩調子,整個暗沉厚重下來,產生肅穆神秘的氛圍,這是由於顏料調混大量黑色,降低了彩度和明度,運用粗重、遲緩的暗色線條勾勒輪廓,岩石表面以平行並排的上色法,不像前作活潑跳躍氣息,反倒塑造了一個隆重的舞台,為整幅加重低調的情境。
此幅天空有最詭異的綠色,大膽地橫跨天際,與磚紅色的背景,交織一起,映照著海面的「低彩度」粉紅色,營造出一種特殊的不安氛圍,讓人聯想到孟克的名畫:「吶喊」之海天背景……雖然不至於驚駭懾人,卻也有幾分壓抑的氣氛。相較之下,「龜山島」卻是輕描淡寫的藍與紫,穩當地坐在海洋中央,有如一位氣定神閒的主角,神仙一般緩緩登場,氣勢如虹。
一位大師級的畫家,肯定得塑造出個人風格,卻也不能被「獨特招牌」所禁錮或僵化。廖繼春大師在一生大量作品,長期創作的過程中,將色彩運用得或激昂或壓抑,把內涵精神演繹得或狂喜或低調,已達到出神入化,運用自如的境界。譬如一頭野獸,有咆哮張狂的一面,也有安祥馴服的一刻,因而好的藝術家要有充實的思想空間,也要有靈活的表現空間,才可創造自由風格而不拘泥於自己的「死」風格。
廖繼春的龜山島雙畫連作,說明審美要素中的「變vs.不變」的最高原則,也就是此二畫的最高價值,從而奠定藝術家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