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有「紅佳夢之鄉」的美名,所謂「紅佳夢」又名「紅喉」,學名叫「赤鯥」,是色澤討喜具高經濟價值的白肉魚,每公斤價格高達1400元以上,30年前國內年撈捕量還有2千多噸,但近3年來卻僅剩數十噸,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就繼日本之後,於年初成功以人工孵育魚苗,並安排在今天(12日)在臺東富山護漁區,放流包括紅喉、黑喉及加志,共2400尾魚苗,要增加近海漁業資源。 漁船緩緩駛入臺東沿海的富山護漁區,再把桶內的魚苗倒入海中,為了增加近海漁業資源,水產試驗所共放流了2400尾,包含黑喉、紅喉及加志魚等魚苗,其中紅喉魚苗,更是全世界除了日本外,第2個國家成功採集野生種魚,以人工授精的方式孵化出魚苗。 水試所東港養殖中心助理研究員 李彥宏:「這一次只有放100尾(紅喉),是一個宣誓作用啦!因為我們畢竟才剛做出來,那第1年的話(人工孵化)存活率只有1%。」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1990年代初期到1997年,國內紅喉捕撈量就從2000噸,減少到僅剩200噸,去年的交易量更只有數十噸,平均價格每公斤高達1400元以上,是黑鮪魚的2倍以上,也因此水產試驗所,仿照日本復育紅喉的經驗,逐步放流魚苗。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長 張錦宜:「(日本)從2016年開始每年開始放流,每年放流、放流到現在第8年,現在他們赤鯥(紅喉)的這個天然捕撈量,恢復穩定正常。」 臺東漁民 陳志和:「放那個深層的底棲網這樣絞,所以大小尾都被抓走,短短不到20年、20幾年,現在的紅佳夢(紅喉)只有在旺季的時候,那短短1個月、2個月可以抓到,再來就沒了,早期可以抓4個多月。」 水產試驗所也表示,雖然紅喉魚苗育成,首年存活率僅1%,但有信心在第2年提升到10%,有了穩定的魚苗生產技術來放流,以減緩漁撈壓力,才能進一步達到永續海洋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