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101 文博會

「減碳」之商業利益與氣候正義

創新聞/ 2024.07.12 00:45
▲ 牛津大學2024全球碳移除報告 The 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 2nd Edition. (圖:Stateofcdr.org)

【創新聞記者黃采蓮 /高雄報導】COP27、COP 28會議結果,與英國牛津大學所領導的團隊,在台灣時間2024年6月5日凌晨發布第二次全球碳移除報告項目提及目前減排成效不佳;全球需要積極投入政策,施行每年必須要從大氣中移除70-90億噸二氧化碳,到2050年之前才可能實現守住升溫攝氏1.5度的目標。

在最近一次COP28會議期間,各國就多面向的氣候正義議題進行討論,最終達成了一項歷史性協議,即刻在能源系統中逐漸轉型脫離化石燃料,這一協議被稱為「阿聯酋共識」(UAE Consensus)。根據汙染者付費原則,歷史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必須矯正其造成的氣候危害,已開發國家和高收入化石燃料生產國被呼籲大幅增加財政捐助。然而,雖然美國是史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其承諾的捐助僅有1,750萬美元,與實現氣候正義的目標之間存在巨大差距。該協議為化石燃料產業留下了漏洞,而峰會上所做的財政承諾也嚴重不足。

▲ 聯合國氣候峰會同意開始減少消耗化石燃料,以避免氣候變遷引發的最嚴重影響。(圖:記者翻拍路透社)聯合國氣候峰會同意開始減少消耗化石燃料,以避免氣候變遷引發的最嚴重影響。(圖:記者翻拍路透社)

從全球已開發國家的碳移政策中觀察到,各國主要施行政策以援助資金改善及協助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為主。而台灣政府意識到,從2023年度開始,推動多項中小企業減碳補助專案,我們在輔導執行過程中發現,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主要考量的仍是「商業利益」,而非將「碳移除/減碳」作為首要目標。

台灣政府快速推出減碳補助專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COP27會議上被點名為重排放國,面對主要出口國家強勢的法規政策,不僅是歐盟推行碳關稅,美國、日本、澳洲和中國等也計畫在2030年前實施碳關稅。如美國的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日本針對進口化石燃料者要求繳納附加費,以及澳洲針對水泥及鋼鐵業的保障機制。

台灣作為貿易出口導向的國家,未來若無執行碳移除,其產品輸往他國將被課徵碳關稅。國際經貿壓力已經導致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影響到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外匯存底也因此縮減。

綜合上述碳移除政策的做法,這些措施的推行主要源於國際法規、國家政策的推動以及企業商業利益為主。目前大多數企業並不會主動優先考慮減碳,而是因為外部壓力才被迫行動。

從台灣的減碳經驗可以看出,最有效的減碳措施往往需要從「商業利益」入手,當涉及到人類自身的權益時,相關問題才會被特別重視,作為地球公民,我們有義務保護我們所生存的地球,各國之間必須落實氣候正義,避免損害他人的權益。在減碳過程中,各國的「經濟利益」和人類「獲利」的需求可以促進減碳的快速推動。然而,如何在保持氣候正義的同時維持經濟利益,仍需持續觀察和尋找解決方法。

資料來源: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