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常讓人一有壓力或情緒就影響排便狀態,在繁忙的社會中這情況相當常見。不過有的人排便本來就有問題,也剛好生活壓力大,是不是腸躁症究竟該如何診斷?中醫是怎麼看的呢?澄品中醫陳詩潔中醫師說明。
一有情緒就想大便,是腸躁症?
中醫:先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陳詩潔中醫師表示,腸躁症的患者時常會有排便不順暢的情況,不是腹瀉,就是便祕,又或者便秘和腹瀉輪流出現,而且在壓力增加或情緒緊張時更是特別容易感到不適。不過影響因素不單單只有情緒,相關因素可包含長期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長期影響,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進而使得大腸蠕動異常,形成腸躁症。
是腸躁症?要先檢查才知道。
但是,並非一有情緒就便秘、或腹瀉、或一直便祕又腹瀉就是腸躁症。陳詩潔中醫師腸躁症是有診斷標準的,需在過去12個月當中,至少有3個月或以上,連續或反覆出現相關症狀,並且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診斷有哪些症狀:
症狀可包括腹脹或腹痛在排便之後減緩。以及排便次數改變,例如便秘情況每週大於3次,或腹瀉情況每週大於3次。還有大便型態改變,例如硬塊狀、稀軟便、水便等。也包含排便情況改變,例如需要用力解,或是有急迫感、排不乾淨等。而糞便帶有黏膩或是黏膩狀的糞便也是症狀之一。
腸躁症和肝膽、脾胃有關。
2大類型從根本調理治療!
位置雖在腸,但與肝膽、脾胃有關:
陳詩潔中醫師表示,腸躁症雖然病位在腸,但從中醫觀點來看,與肝膽、脾胃有關。腸躁症多因情緒壓力而起,使得肝失調達,氣機不利,肝脾不和。飲食不慎,則脾胃虧虛,運化失常,升降失調。早期通常與肝鬱氣機或濕濁內阻為主,若延誤治療,則肝氣乘脾,使得脾虛失運而形成肝鬱脾虛或脾虛濕盛。依兩大類型,症狀和治療方向也有所不同,建議可循中醫師調理治療。
肝鬱脾虛型:
症狀主要包括腹脹、腹痛、打嗝、腸鳴欲洩,在排便之後減緩。可能腹瀉、便祕輪流出現,也常因精神刺激而加重。女性則常見出現月經不調,經前乳房脹痛。
這種類型的治療方向就會需要補脾瀉肝,緩急止痛。方藥上,痛瀉藥方加味,偏濕熱會加黃連,腹瀉急迫會加葛根、升麻,大便乾燥則加大黃、枳實。若腹瀉和便祕交替出現,則酌加木香、砂仁。若肝鬱氣滯明顯,則可加柴胡疏肝散或加味逍遙散。
脾虛濕盛型:
這類型常見吃沒多少東西就飽了,而且容易腹脹,也常見疲倦無力,腹瀉或大便中常可看到未消化的食物。
此類型的治療方向就會需要健脾滲濕,方藥上會使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其他藥材,若有下墜感加升麻,若胃口差則會酌加神麯。
好飲食、好作息、好心情
3個好習慣更助改善腸躁症!
別再吃這些刺激腸道:
陳詩潔中醫師提醒,改善腸躁症除了尋求中醫協助外,日常生活細節也需要留意。包括飲食應定時定量,不可暴飲暴食。也盡量避免刺激性飲食,例如茶、咖啡、辛辣物、酒精等,也建議戒菸。油炸等高油脂、高油膩的食物,脂肪攝取太多會減緩胃排空,影響吸收,引起腹脹或腹瀉,也建議避免。
不同類型飲食留意:
依不同類型,便祕型的腸躁症會需要多攝取膳食纖維,幫助腸胃蠕動。腹痛或腹瀉型則需要避免容易產氣的食材,例如豆製品或乳製品。
用實際行動抒解壓力:
日常也要記得調適心情,尋找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並且養成規律作息的良好習慣,以及適度的培養運動習慣,如此一來能促進腸道蠕動,也能幫助身心放鬆,有利改善腸躁症。
《延伸閱讀》
.腸躁症少吃這些「地雷食物」!醫教6招改善,先檢查排除腸癌可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