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古人消暑計/周桂芳

台灣好報/ 2024.07.10 10:05

周桂芳

炎炎夏日,每天汗如雨下,心躁難耐。古人沒有空調、電風扇等怎麼辦呢?原來,古人有許多消暑納涼妙計,讀來讓人透心涼。

古人冰鎮自有妙法,曹丕的《與朝歌令吳質書》裏最早寫到“沉李浮瓜”:“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意思就夏天來了將水果用冰水浸泡後食用,以祛熱生涼。

“沉瓜浮李”,是夏日最令人嚮往的美味。“賣酪人來冷透牙,沿街大塊叫西瓜。晚涼一盞冰梅水,勝似盧同七碗茶。”唐伯虎在《江南四季歌》中寫道:“金刀剖開水晶瓜,冰山影裏人如玉。”這大概是一種更為獨特的冰鎮西瓜,讀來就令人感覺清爽無比。

《武林舊事》中提到古代的消暑食物十分豐富:新荔枝、軍庭李、楊梅、秀蓮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漬昌元梅、木瓜、豆兒水、荔枝膏、金橘水團、麻飲芥辣、白醪、涼水等,冰雪爽口之物琳琅滿目,毫不遜色於今日。

讀來我就好奇古人夏天哪兒來的冰水呢?原來是“藏冰法”,將冬天的冰塊貯藏起來,待夏天時享用。《詩經·豳風·七月》中的“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淩陰”就是藏冰,“淩陰”就是藏冰的冰窖。還有一種妙法是“集雪法”,《紅樓夢》裏的妙玉就曾集雪煮茶,引得眾人紛紛稱讚。《本草綱目》中也記載:“裝入瓶中,密封保存於陰涼處……曆久不壞。”夏飲雪水,是十分清雅愜意的妙趣。還有就是制冰法,聰明的古人還會自己制冰,真是智慧啊。《漢書·藝文志》中記載了“硝石制冰”的妙招,是利用硝石溶於水時吸熱降溫的原理造冰,改善了用冰難的問題。到繁華的大宋朝,冰的使用就非常普遍了,美人櫻桃小口啜飲一口,透心的冰涼,暑熱頓消。

一到三伏天,熱得人不想多穿一件衣服。那古人避暑是如何穿著的呢?《歲時廣記》提到古代有一種冰絲裀,由冰蠶絲織成,有消暑奇效,且價值不菲,像不像今天的冰絲的料子呢。冰蠶是一種非常神秘的東西,蘇軾詩中就有“冰蠶不知寒,火鼠不知暑”的句子。

古人夏天輕衫涼笠,也不想穿長衣長袖,“輕衫”才是他們真正的夏日著裝。《桃花扇》:“流光箭緊,正柳林蟬噪,荷沼香噴,輕衫涼笠”。輕衫涼笠,衣物清涼,可避暑熱。“輕”就是薄,到底有多薄呢?白居易在《晚夏閒居》中說“蕉紗暑服輕”,這“蕉紗”就是用蕉麻纖維織成的透氣紗布,通體漏風,極其涼快。還有紗衣,李清照《點絳唇·蹴罷秋千》裏的“薄汗輕衣透”;又如葛衣,杜甫《端午日賜衣》裏的“細葛含風軟”,道出了葛布輕如蟬翼的特點。古人也有“短袖”,還有“吊帶”裝呢,看莫高窟中的初唐壁畫,就有半臂的短衫或者寬肩帶衣。

“涼笠”,就是古人的遮陽帽。晉人崔豹在《古今注》中說的“藤席為之,骨鞔以繒”,就是老百姓最常戴的草帽,透氣散熱。宋代涼帽最為出名的是“蘇公笠”,相傳是蘇軾被貶惠州時所發明的涼帽,“笠周圍綴以綢帛,以遮風日”涼爽愜意。

古人喜歡睡涼榻和涼席。陸遊詩曰:“堂中無長物,獨置湘竹床”,“湘竹床”就是一種涼榻。古代有一種特別的席子,用豬毛做成,叫壬癸席,避暑效果上佳。《河東備錄》中說:“取豬毛刷淨,命工織以為席,滑而且涼,號曰壬癸席。”讀來我很好奇,難道會比我們的竹席子更涼快嗎?

還有一種神奇的帛,叫澄水帛,酷暑之時,蘸水懸掛室內,立刻滿屋清涼。

扇子是避暑利器。古人流行使用芭蕉扇,或曰葵扇,自東晉開始流行。竹枝詞《草珠一串》中說到芭蕉扇來避暑降溫:“三伏炎蒸暑氣饒,如山朵朵火雲燒。虧他行者偷來扇,個個芭蕉掌上搖。”

古人夏天避暑地,以錦結為涼棚,裏面放置坐具,作為“避暑會”。暑天古人喜歡設置“臨水宴”,臨水飲酒,清涼愜意,無日不盡歡。

“水殿風來”一詞出自蘇軾的《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描述了女子在清涼水殿中吹風納涼的場景。

《紅樓夢》裏的“藕香榭”就是水殿,四面蓮葉茵綠,曲廊竹橋悠長,水上荷香陣陣,人伏在蓮塘邊的水閣上,吹著帶有荷香的微風,叫人通體舒暢,好不愜意。

古人消暑計,真是有絕妙的納涼智慧。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