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說禪】讓心沒有一點塵埃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佛教的禪宗又稱佛心宗,是直接以「佛心印心」的方式,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祂的最大特色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既然不立文字,所傳的法當然沒有文字相,也沒有聲音相,因為這些存在的「相」都是虛妄的,不是真如實相。所以達摩祖師和觀世音菩薩都主張要「破相」,像《心經》的主旨就是要破除一切相。
《心經》最著名的一段話,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其實這段經文已經很明白地指出「空、色」是一體的,可是一般修行人卻都在「空、色」之間徘徊,視「空、色」為二,所以無法超越。
人的思想、感官意識都是有相的,如果要進入無相實相,一定要先離相;不離相就無法做到身空、心空。唯有離相,才能超越自己,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進入「真空妙有」的境界。
一塵不染心 自性光明現
舉例來說,燈泡的構造是在真空狀態中有一根鎢絲,通上電源後,便可以發出光芒;但如果有空氣跑進燈泡,或是鎢絲斷了,燈泡就會燒壞。這表示燈泡在真空中是不受外界空氣所影響的,也就是不受「有相」所左右,仍然保有原有的真空狀態,所以在通電後會發出光亮。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要成佛,就要一直保持在清淨的真空狀態下,而這種真空狀態就是「無所住」,一切根塵都無住於心。如果「有所住」,就像燈泡跑進了空氣,那就不可能發出光來。
所謂「人性本空」,就是讓自己的心沒有煩惱,沒有罣礙,沒有痛苦,沒有業障;所謂業障,包含了這一世與過去累世的業,一定要有與佛同等的證量,才能將這些業障轉移,轉黑暗為光明,這就是超度,然後才能超越三界;否則,都是在三界內不斷輪迴。
想要成佛,一定要找到成佛的法門,以及成佛的師父、上師、法師,或是神父、牧師,只要他有與佛和上帝同等的證量,就可以度盡這些業障,同時也可以讓修行人有力量去排除、超越一切障礙,得到智慧,讓所有根塵得到解脫,得到自在,這是修行人要知道的重要觀念。
如果能夠超越色界、欲界、無色界,就見性了;因為此時你已明瞭本心,所以見到了本性。而見到本性以後,更要注意不可被外界的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吹動,應該在性空中更深入地禪定。
也就是說,只有「禪定」法門,才能讓我們堅固地在性空的層次,否則很容易退轉。
靈性原同體 慧命本同源
在禪定中,心會更加堅固,智慧也會持續增長,同時還會發現自己的本性發出光芒,也會體會出這種自性本體的光芒來自何處,你會去追求,也會明白,原來每個人都有同樣的靈光,而且都來自同一個生命本源;此時的你,自然會了解這種平等性,這就是「法性」。
換句話說,當我們見到自性以後,慢慢就會見證這種宇宙萬物一切平等的法性,也會體會「同體大悲」的慈悲心,而不會處處只想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說,我們所想的、所作的,就是一個大菩薩的作為。如果真正得到這種力量與智慧,等於已經成就一半了,在這一生這一世,一定可以成就無餘涅槃。
成佛的第一步,先要明白,修行是修靈性成就,而非肉體成就;其次要有超越的智慧。在修行中,一定要能夠自我超越,遇到困難或障礙時,要有勇氣去突破。人生在世,會有很多的不如意,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通過這些考驗。
佛法不離世間法,做任何事都應該化繁為簡,化簡為一,甚至化一為零;也就是把一件複雜的事做得很簡單,而在完成之後,就要放下。若能如此,在入世法上就算是成功了。
但如果在面對複雜的事件時,心很紛亂,就不能妥善處理,而且會生出罣礙。所以不論處理任何事,在最忙、最煩、最困難的時候,更要冷靜,不要讓心也跟著一起忙;一定要讓自己隨時保持平常心,就不至於會落空;這就是佛法,是很實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