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趙露思 五月天演唱會

失智長輩亂打人怎麼辦?面對失智者的攻擊行為,第一步先「這樣做」

優活健康資訊網/家天使 2024.07.03 17:00


失智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組合,除了記憶力減退,還會多種行為精神症狀。許多人照顧失智長輩時,會遇到長輩破口大罵,甚至動手打人的經驗,照顧起來是很大的挑戰,究竟失智者為何會亂打罵人?照顧者該如何應對?《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照服員的失智照顧經驗,讓照顧者可以順利照顧失智患者。


失智症患者的攻擊行為

失智者會有多種行為精神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像是妄想、幻覺、睡眠障礙、錯認等,其中攻擊行為(aggression)發生率約54%。失智者的病情惡化,對負面感受的忍耐度降低,已無法判斷事情的是非對錯,也容易對他人產生誤解,出現言語和肢體上的攻擊行為。



常見的失智攻擊行為
  • 語言暴力:例如罵髒話、威脅、虐待與遺棄控訴、尖叫、發出奇怪的聲音等。家天使曾協助過一位客戶,父親以前是個性溫和的老師,失智後卻常常罵三字經,辱罵太太不忠、搞外遇等等。
  • 肢體暴力:例如敲打、捏、推、踢、咬、抓、拿東西丟人等傷人或自傷行為。家天使的夥伴聽過一位照服員的故事:到失智阿嬤家中服務,卻反被阿嬤拿安全帽追著打,最後只能躲到廁所去,等阿嬤冷靜後再出來。


攻擊行為出現的當下,照顧者可以做的事

家天使的夥伴都會建議照服員安全為第一優先。若判斷當下攻擊行為具有威脅性(像是拿重物追著自己打),先離開現場,躲到廁所或其他房間裡,過一陣子再出來觀察情況。

失智者的攻擊行為有時是暫時的,可能過一下子,他們就忘記自己在做什麼了。若長輩情緒有和緩下來,可回到服務現場,嘗試用長輩喜歡的話題、活動或食物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同時將他們手邊傷人的物品拿開。但若情況沒有改善,或長輩出現自傷、自殺意圖,就要打110報警處理!



長輩在什麼情況下,容易有攻擊行為?

跟失智者相處久了,可以觀察他們:講到什麼話題容易生氣?通常是因為哪些事情,而會有攻擊行為?例如有些長輩會因為舊衣物被丟掉而生氣,也有長輩無法自己穿好鞋襪而感到挫折,照顧者來幫忙,反而生氣且作勢要打人。了解失智者容易在哪些情況下出現攻擊行為,在照顧上會很有幫助,也能預防自己受傷。



如何預防失智長輩的攻擊行為?
  • 檢視長輩的生理需求:攻擊行為有時是源自生理需求,例如肚子餓、口渴、想上廁所、感冒發燒、身體疼痛等,或是改藥後造成的身體不適應。
  • 打造友善的居家環境:打造安靜、單純、光線充足的居家環境,並收好家中的危險物品。尤其在黃昏時拉上窗簾、打開室內燈。例如,有時失智者看到太陽照進室內產生的影子,會以為是陌生人闖入家裡,而感到焦慮不安。
  • 維持規律的生活習慣:維持失智者固定的生活作息,每天在差不多的時間起床、沐浴、用餐、睡覺、運動,盡量不要有太多的改變,以免長輩感到混亂、覺得自己弄錯時間,反而更感到挫折與壓力。
  • 避免爭辯,轉移注意力:失智者常會出現妄想和幻覺,只相信自己看見和聽見的東西,再多的解釋爭辯都沒用,只會引起他們難過或生氣的情緒。這時能做的只有避免爭辯,用其他方式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 照顧別人,也要照顧好自己:照顧失智長輩很辛苦,也難免會生氣或不耐煩,但照顧者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失智長輩,讓他們覺得焦慮,更容易出現異常行為。
  • 照顧者一定要記住:長輩的攻擊行為不完全是針對自己,是因為失智症讓他們無法好好思考,或對自己的無能感到生氣和羞愧造成的。還是要多以正面接納的態度來應對,如果當下真的難以忍受,可暫時離開冷靜一下,或定期找喘息服務來幫忙,讓自己有機會能好好休息。


照顧服務員的事前準備

在長照的居家服務中,若是個案有攻擊行為或精神疾病,通常會註記在長輩的資料裡。但有些失智者不會打罵家人,卻會對照服員打罵,大多時候還是要照服員實際服務後,才會發現長輩的攻擊行為;照服員自己還是要多留意觀察,隨時做好應變準備。

若能事前與家屬取得聯繫,可以多詢問失智者的症狀。家天使的照服員通常會問以下幾個問題:

  • 長輩的言語表達能力如何?
  • 長輩可以自己行動嗎?
  • 長輩的一日/一週行程表為何?
  • 長輩是否有過言語或肢體的攻擊行為?
  • 長輩是否有過自傷或自殺行為?
  • 哪些話題會引起長輩的負面情緒?
  • 家人都如何應對長輩的攻擊行為?哪些方法有效?

需要人手照顧失智家人,可以到家天使平台預約專業照服員,能事前透過「聊聊」溝通服務細節,讓照服員完整掌握長輩症狀,服務品質大大提升;還有線上簽到退、工作日誌回報,讓您不在長輩身邊,也能了解服務狀況。

(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我爸亂打人怎麼辦?照顧時如何面對失智者的攻擊行為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