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坤
炎熱夏季,蟬鳴聲聲。一只蟬不叫了,其餘的便都停下來。不一會兒,遠處又傳來一聲蟬鳴,接著一群蟬又此起彼伏歡唱起來。
記得小時候,盛夏傍晚。顧不上吃飯就帶上小鐵鏟、手電筒、玻璃瓶等,向著充滿誘惑的小樹林進發,去尋找金蟬。天色尚未完全黑下之前,先尋找樹下躲在洞裏的金蟬。洞口很小,不易發現,有的隱藏在一片樹葉下,有的隱藏在草叢中。每當發現蟬洞時,心裏便升騰起一陣驚喜,隨後立即從一側輕輕開挖。當挖到金蟬位置的下方時,再慢慢把勺子或小鐵鏟插入洞穴底部,一只金蟬就在洞裏被捕獲了。金蟬最易受到驚嚇,一旦感到有危險,便快速從小洞裏掉落下去,小洞最深可達1米。天色漸晚,金蟬迫不及待地從土裏冒出來,趁周邊無人,便在地面上向著最近的大樹快速爬行,一直爬到高高的樹枝上,等待一次偉大而又神奇的蛻變。
我觀察過金蟬脫殼的過程。金蟬在樹上找到合適位置後,兩只前腿呈鉤狀牢牢地抓緊樹身或其他附著物,將身體外殼作為支撐,固定不動。背部中心先是裂開一條細細的縫隙,然後身體一陣陣不停抖動,裂縫一點點變寬,一個軟軟嫩嫩的蟬向外伸展,最先出來的是頭部,之後用力抽出上半個身子,最後出來的是蟬細細的腳和一雙翅膀。當蟬從空殼裏出來時,柔軟的身體仍然會停留在那個硬殼上,有的向後仰,或倒掛著,或趴在殼上不動。身體的顏色嫩黃嫩黃帶有點白,雙眼灰色,雙翼柔軟不平,邊緣皺褶。隨後,蟬通過自身體液管的液壓功能把一種液體輸入雙翼,使其慢慢舒展,當液體迴圈後被抽回蟬的體內時,雙翼就變得平整了。黎明之時,蟬的雙翅越來越硬,直到展翅飛行。當太陽升起,在陽光的照射下,金蟬便羽化成了黑色的蟬。
蟬往往落在高高的樹枝上鳴叫,聲音十分響亮,天氣越熱,叫聲越響。著名詩人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寫的《蟬》《在獄詠蟬》《蟬》被譽為詠蟬三絕。其中虞世南的《蟬》是最早的一首詠蟬詩,其中一句“居高聲自遠”讚譽立身高潔的人不需要權貴幫助,靠自身能力聲名遠播。
會鳴叫的是雄蟬,不會叫的是雌蟬。雄蟬腹部有個發聲器,兩側分別有對稱的半圓形蓋板,掀起硬殼便可看到,裏面有像是蒙著一層白色鼓膜一樣的大鼓,蟬的腹肌不斷振動時,鼓膜便跟著振動發聲來。那個半圓形蓋板和鼓膜之間的空隙起到了共鳴作用,從而發出響亮的聲音。蟬的兩只大鼓還可以輪流變換聲調,形成了聲音高低不同的鳴叫聲,我們管兩個大鼓叫“鈴鐺”。一些調皮的孩子捕捉到雄蟬時,把那層膜捅破後放飛,蟬就再也不能鳴叫了。雌蟬腹部沒有種構造,它不能發聲,我們管它叫“啞吧小小”“啞吧知了”。蟬有一個堅硬的口器,它將口器插入樹幹中吮吸樹體的汁液解決饑渴。
金蟬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小時候我們捉來的金蟬都是自己食用。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一道名叫“炸金蟬”的菜在餐飲行業流行開來,城鄉街頭便自發形成了金蟬交易市場,價格也年年攀升,以前在鄉村收購兩錢一只,現在一只接近一元錢了。有些地方還出現了金蟬養殖基地,成為富有商機慧眼的人發家致富的專案。如今,因居住縣城,多年未到鄉村去尋找金蟬了,想吃金蟬也只能到市場上買一些回來,或者到飯店裏解解饞。
炎炎夏日蟬為誰鳴?雄蟬鳴叫,原因有二:一是呼喚同伴聚集於茂盛的樹梢,共解乾渴;二是吸引遠方的雌蟬前來交配,延續後代,使蟬群子孫滿堂。蟬的一生雖短暫,卻也悲壯,為愛吟唱的蟬兒們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愛情傳說。
不是嗎?昆蟲的世界與人類並無二致,都在為生命的延續而努力,彼此並無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