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專欄】關於歐洲領軍人物換屆的思考

銳傳媒/田牧 2024.06.29 05:31

 

田牧(德國)

在國際政治中,歐洲的力量舉足輕重。特別是時下的世界政情風雲多變、跌宕起伏,處在急速演遷中。歐洲議會近日選舉結束,整個歐洲的極右翼勢力迅猛上升,經歷了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經濟蕭條、能源危機等,德國、法國等強勢經濟體一路頹勢與弱化,社會不穩、民心思變,為極右勢力與民粹主義提供了機會與溫床,尤為突出的是:排外最為直接,反對移民和避難政策,反對歐盟、反對歐元,堅持歐洲的單一市場等塵囂甚上,法國的勒龐更是強調「去伊斯蘭化」。歐洲政情如此飄搖動蕩,歐盟領導集團與北約領軍人物的換屆變更,成為當下國際一大關注點。

德國「世界報」 6月25 日刊文:「馮德萊恩將繼續擔任歐委會主席」,經過大約兩周的歐盟權力協調、平衡與角逐,歐洲主要政黨高層代表同意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Gertrud von der Leyen)連任歐委會主席,但是對馮德萊恩來說,歐洲議會仍然可能是最後的障礙,投票將於7月的第三周舉行。法廣6月26日報導:北約(NATO)32個成員國正式宣布:荷蘭首相馬克-呂特(Mark Rutte)擔任北約下一屆秘書長。呂特將於今年10月2日接替現任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任期五年。

[caption id="attachment_66765"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荷蘭首相馬克-呂特(Mark Rutte)將出任北約下一屆秘書長。圖/X畫面[/caption]

擺在國際政治桌面上不少疑問:美國大選在即,拜登與川普誰能勝選?將決定美歐跨大西洋聯盟的走向。倘若川普勝選,對世界意味著什麽?對歐洲又意味著什麽?是否將決定歐洲地緣政治再次演化與重組?如何面對美、中、俄大國的角力與博弈?歐洲與中國關係的未來走向?美、歐、中在台灣問題上如何協調?台灣如何面對新的國際局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己之見。

認清歐洲戰略重點

中共鼻祖毛澤東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關於歐洲的未來政策走向,首先還得從歐洲戰略(政治路線)目標來觀察與判定。
如何解讀歐洲的「戰略概念」?從歐盟來說,並無自己的「安全戰略」,歐洲一體化側重於經濟領域,歐盟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聯合體,其職權範圍主要在經貿領域,成員國各自制定其國家的安全戰略。北約的「戰略概念」,基本上每隔10年更新一次。2021年北約的新「戰略概念」,將俄羅斯視為影響同盟安全和歐洲-大西洋地區和平穩定「最重大和直接的安全威脅」,中國也被寫入文件中,將中國定位為歐洲安全「挑戰」,甚至是「威脅」。對華的定位與政策:認為中國給歐洲-大西洋安全帶來「系統性挑戰」。在強調聯手應對「中國挑戰」的同時,北約也提出仍然願意與中國在建立對等透明度等方面進行建設性接觸。

近年的歐洲「戰略自主」提法,其實世人不用太當回事,所謂「戰略自主」:即不過於依賴其他國家的政策影響,歐洲能自主追求對其利益有利的外交政策。對歐盟來說,特指歐盟不能過度依賴美國的力量,而應依靠歐洲自主能力,保衛歐洲及保存地緣政治區域內采取軍事行動的能力。此概念是受法國的啟發,近年來馬克龍再次在歐盟層面上倡導這一戰略,並延伸至更廣泛的領域,包括經濟、能源、外貿和數字等政策自主。問題是幾年來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只是停留在口頭說說,未見自主能力與實際行動。

歐洲戰略重點簡而言之,源於「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創建戰後的國際秩序,比如建立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等國際組織,從政治安全、金融和經貿三方面引領與掌控國際秩序。

其中「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幫助西歐各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提出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進一步滲透和擴張的具體計劃,對歐洲這些國家的協助重建、經濟復甦與發展、國際政治格局的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作用。其中還涵蓋了朝鮮戰爭後對亞洲日本、韓國的經濟援助,並建立了在亞洲第一島鏈國家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美國盟邦。

由此可見,美歐之間的關係,建立在共同歷史、共同價值觀和共同利益基礎上,建立在北約、跨大西洋關系長期聯盟的基礎上,所以說,歐洲在面對美中的沖突與競爭中,從歐洲戰略來說,無論是歐盟,還是北約,均會選擇與美國的基本一致性,這是毋庸置疑的結論。

馬克龍、朔爾茨一改「反馮」初衷

歐洲人通常辦事嚴謹、責任心極強、按規矩和制度行事,所以他們在施政過程中,即便有變化,也是在政策範圍內,並且是微乎其微的變更。當戰略政策決定之後,即便更換新高層,也還得從政策與現實出發。

數月前,歐洲媒體還在對馮德萊恩續任說三道四,德國之聲稱:「法國總統馬克龍正在運作換掉『過度政治化』的馮德萊恩。」德國《世界報》相關報導:「朔爾茨堅決反對馮德萊恩成為北約領導人。」朔爾茨指出,「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對莫斯科的批評過於嚴厲,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帶來問題。」

為什麽馮德萊恩再次被提名歐委會主席?

數日前,在一次歐盟峰會上,歐洲主要政黨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長出席了歐盟領導人協商會議,波蘭總理唐納德·圖斯克和希臘總理基裏亞科斯·米佐塔基斯代表歐洲人民黨負責談判,聯邦總理奧拉夫·朔爾茨和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則代表社會民主黨負責談判。自由黨則有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即將卸任的荷蘭首相馬克·呂特作為談判代表。

馬克龍和朔爾茨顯然在提名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為什麽他們突然改變了觀點與主意?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麽情況?
上個月5月29日有一則新聞,可細細推敲。據法新社報導,馬克龍訪問德國,施泰因邁爾總統為馬克龍夫婦舉行國宴,前總理梅克爾受邀出席晚宴,媒體說:她的狀態很是不錯。德國媒體稱梅克爾的出現,喻意著法德將「繼續團結」合作,而民間的「她將取代馮德萊恩」一說,更是甚囂塵上。

馬克龍訪德,確實與梅克爾、朔爾茨相聚,其目的抑或真有勸梅克爾出山之意,且不說「三顧茅廬」,馬克龍一顧貝勒維宮就被梅克爾說服了,馬克龍和朔爾茨雙雙改變了「反馮德萊恩」初衷。

 

筆者當然不知梅克爾當時說了什麽?但是梅克爾並不感冒馮德萊恩,再則梅克爾在對待歐美、歐中、俄烏等關系上,有著自己的一貫觀點與態度。

[caption id="attachment_66766" align="alignnone" width="544"] 馬克龍訪德,與朔爾茨會談。圖/德國政府網站[/caption]

與中國關係側重於經貿合作。梅克爾確實出於國家經濟利益,重視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合作,但是她也說過:「中國在許多領域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與中國的貿易需要建立在我們有一個公平競爭環境的假設上」,即符合歐洲、德國利益的前提。

與美國關係是建立在同盟基礎之上。梅克爾在離任前再次訪問美國,她表示:我珍視這份友誼,是因為美國在「二戰」後幫助建立一個自由和民主的德國發揮了作用。她最後為美國和德國關係、美國與歐盟關係定下了基調。

面對俄烏戰爭,梅克爾表達了一段意思:她在接受德國《時代周刊》采訪時稱:「簽署《明斯克協議》,給烏克蘭為與俄羅斯進行軍事對峙做準備贏得了時間。」

梅克爾的這些觀點與做法,是否與馮德萊恩近年的表現並不相左、並不矛盾,即便是她本人出山施政,說不定也會這麽做。

對呂特的猜想枉費心思

當媒體報導荷蘭首相呂特將成為北約下一任秘書長時,台灣有評論道:美國阻止荷蘭最大公司ASML對中國出口的要求,呂特考慮到荷蘭國家利益,領導荷蘭政府不願做出全面決定,拒絕執行美國要求,由此認為呂特任北約秘書長,會表現歐洲的獨立與利益一面,敢於與美國頂撞。

筆者以為未必,有俗語道「屁股決定腦袋」,代表荷蘭國家利益是一回事,代表美歐跨大西洋聯盟北約的共同政治、軍事利益,無疑是另一回事,此乃彼一時,此一時也。

美國是當今天下霸主,美國大選,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大事件,看到歐盟領導集團和北約領軍人的換屆調整,馮德萊恩續任歐委會主席,呂特擔任北約秘書長,是否考慮到未來美國大選的結果?馮德萊恩與民主黨拜登關係密切,言聽計從,獲得了拜登的青睞。而呂特擅長於國際政治風雲,長袖善舞、得心應手,很難讓他難堪與擱淺,故有「不沾鍋馬克」之譽。2018年北約峰會上,呂特因就國防支出議題成功說服川普而廣受讚譽,他直言歐洲必須「與任何在舞池中的人」合作,展現了荷蘭人典型的直率性格。呂特既能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直接反駁川普,也能與川普交頭接耳,從而被冠於「川普耳語者」稱號。

確實能夠感受到歐洲已經準備好了,去迎接未來的世界新君,拜登也好,川普也好,歐洲將組團熱情恭候。歐洲人態度嚴謹,在政策周全、計劃實施等方面,再一次展示了在人選提名與安排上的周全,並得到了驗證。

話說呂特本人,在美中關係取捨中,最終還是選擇了美國,答應荷蘭遵守美國的要求,並公開聲明出於國家安全利益考慮。總而言之,千萬不宜忽略美歐的跨大西洋同盟戰略。

歐洲的印太戰略一如既往

歐洲在面對印太戰略方面,不會因為歐盟和北約換屆便更改策略與方針。歐洲政治不同於美國,對於既定政策方略的銜接與持續,甚是嚴謹與周全,比如關於印太戰略的執行,比如德國的梅克爾政府和朔爾茨政府的前後貫穿與承襲。

梅克爾執政時發布的《印太準則》,其中第一次明確表明了德國在印太區域的戰略立場、利益訴求和行動準則,為德國和歐盟的「印太政策和行動」,提供了框架性指導意見。文件中指出:印太與南海安全,直接與德國、歐盟的戰略、經濟利益相關,歐洲的價值觀理念在印太區域同樣適用與有效,並一再強調:台海不能改變現狀,體現了德國與歐盟《印太準則》的理念與精神。台海、南海的和平穩定,有利於世界安全,有利於國際經貿合作,有利於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據悉,德國貿易的四分之一經由太平洋海域航道,也就是說,這關乎德國本身的經貿利益。

朔爾茨主政的「紅綠燈」聯合政府頒布的「中國戰略」,明確承諾堅持「一個中國」,但也希望擴大與台灣地區之間的聯系,不但反對大陸「單方面武力改變台海現狀」,甚至還宣稱支持台灣地區參與「國際組織」。

朔爾茨曾公開表達德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德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是台灣現狀的任何改變,都必須是和平或經過雙方同意的。」

風雲詭譎的台海、南海

全球動蕩風雲詭譎,美中是主要矛盾,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全方位超越,不符合美歐利益,保持美國大國地位和維護現行國際秩序,歷來是美歐同盟國共同奉行與維護的基本戰略。

印太戰略,是美國作為一項針對中國的遏制性戰略,是美國對東亞、南亞、西太平洋、印度洋等廣泛地理區域地緣政治的治理與管控,也得到了歐盟、北約的積極響應。美國不會自行退出世界霸主地位,換言之美國也不會退出亞洲,台灣是美國實施印太戰略的核心地域與前沿陣地。

5月23日至24日,中共軍隊東部戰區組織陸、海、空及火箭軍,在金門、馬祖、台灣本島周邊進行軍事演習,演習代號「聯合利劍—2024A」。6月17日,中國海警對菲船艇依法采取警告攔阻、登臨檢查、強制驅離等管制措施。6月21日,中共「兩高三部」聯合發布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中共的彈壓,只是「高高舉起」的樣子,看似針對台灣和菲律賓,但明眼人一目了然,航母、055大驅等在遠處巡弋,難道真需要拳頭打跳蚤?無疑中共是在向背後的美國警示。

美國不退出亞洲,美國霸權依然,台海維持現狀(互不隸屬)將一直持續下去。上述中共接二連三的軍事政治動作,是老和尚敲木魚,念念有詞的經書:「不能改變現狀」,唯一的目的是警示。

中共不敢貿然「武統」,即便是「和統」也不行,中共的儒性是不願意與美歐國家翻臉,國際壓力太大,這是主要原因,而中國自身的經濟、內部穩定等理由,只是說說而已。當年中共與越南開戰,中共內部問題還要多,還不是照樣通報了美國,便直接開戰。從這一點來看,中國主要還是在乎美國的壓力。
菲律賓也一樣,菲國太弱,中菲力量太過懸殊,中共不敢真動武,大欺小,強壓弱,勝之不武,反而折損了國際聲譽。

國際政治舞台上的話語權,與國家綜合實力成正比。當年的德國梅克爾在國際上講話,言出如山、一言九鼎。近年來,俄烏戰爭,整個歐洲跟著倒霉,被嘲笑成了西方的「第三世界」,德國也賠了進去,經濟疲軟、能源危機、社會不安定等等,朔爾茨的講話已然力不從心、心餘力絀。

歐盟和北約換屆重振,筆者以為歐洲的印太戰略同樣不會改變,同樣會成為台灣國際政治中強有力的支持者與推手。

結語:歐洲議會最後的投票

馮德萊恩在歐盟峰會上獲得了預期提名後,仍需獲得歐洲議會多數席次的選舉通過。德國人將不得不在未來幾周內爭取國會議員的支持。如前所述,投票被外界認為是馮連任第二任期的最大障礙,原因是選舉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馮德萊恩在議會中的批評者較多。2019年的選舉中,她獲得的選票數只比必須贏得票數多了9票。

歐委會還提名愛沙尼亞自由派政府首長卡賈·卡拉斯擔任歐盟外交政策代表一職。葡萄牙前總理安東尼奧·科斯塔將當選歐洲理事會主席,任期兩年半。

新歐盟高層將首先處理:一、歐盟將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征臨時反補貼關稅,加征幅度在17%至38%,加上目前現行的10%關稅,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的關稅將至少提高至27%,最高接近50%。不出預料的話,新關稅將從7月4日起生效。二、會持續強勢支持俄烏戰爭,馮德萊恩與新任歐盟外交政策代表卡婭·卡拉斯,針對俄羅斯普京有著共同語言,後者因對支援烏克蘭抵抗俄羅斯侵略的不遺餘力而贏得了國內外讚譽。

據路透社25日報導,美俄兩國防長奧斯汀與別洛烏索夫首次通話,雙方為繼續援烏問題緊急磋商,整個世界都在憂心,這場戰爭該踩剎車了,千萬不能繼續升級,擴大戰爭將是人間更大的災難。

 

 

熱門關鍵字:

專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