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微創手術再進化 認識脊椎內視鏡手術

獨家報導/獨家報導 2024.06.27 11:30

獨家報導 記者張世義/綜合報導

人體的脊椎神經受到脊椎骨保護,包覆在椎管內,從腦部往下延伸,沿途會分出許多神經根,從脊椎骨之間的椎孔穿出負責人體的運動和感覺功能。椎管和椎孔的空間要能夠維持暢通,神經訊號才能正常運作傳遞無礙,一旦椎管和椎孔內有障礙物,便會壓迫通行其中的神經,產生神經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洪沛毅解釋,以腰椎為例,腰椎椎間盤突出和腰椎椎管狹窄是很常見的疾病,隨著年紀增加或是常常彎腰搬重物,腰椎關節退化會造成關節肥大、黃韌帶增生、椎間盤突出,使椎管變得狹窄,位在椎管內的神經和神經根就會受到擠壓,初期擠壓不是太嚴重的時候,通常無症狀,但當椎管或椎孔狹窄到一定程度,神經壓迫更加惡化,這時患者會感受到腰痠、麻、痛,麻木和刺痛的感覺從腰部往臀部、大腿往下傳、甚至連小腿和腳底都會麻痛,這就是所謂的坐骨神經痛。而且雙腿常常會晚上抽筋,雙腿無力,連走路都變得困難,走沒多久就要休息,這就是間歇性跛行。

洪沛毅指出,大多數的人對脊椎手術都存在恐懼感,害怕手術後要長時間臥床,或是傷到神經會有永久後遺症。許多患者即使有腰椎狹窄或是椎間盤突出,造成嚴重神經壓迫,卻因為害怕手術,而長時間服用止痛藥,尋求民俗療法,長期下來因為神經壓迫一直沒有解除,影響生活品質。

對於腰椎狹窄或是椎間盤突出,手術治療目標就是要把障礙物清除,移除增生的骨頭、黃韌帶以及椎間盤,恢復神經暢通(減壓),腰部、臀部、腿部的痠痛麻和無力即可獲得改善。傳統手術效果雖然不錯,但是由於傷口較大約5~10公分,出血量較多,對背部肌肉韌帶破壞較多,術後恢復期較長,而且手術傷口大小與病人體型胖瘦有關,肥胖病人需要更大傷口才能達到相同手術效果。現今已進入大微創時代,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更理想的手術技術也應運而生。

脊椎內視鏡手術,是把高解析度的影像鏡頭和中空的工作通道整合在一起,透過這一隻長長的內視鏡伸入椎管來進行手術,由於管徑不到1公分,所以只需要0.8公分的傷口即可完成手術,不論患者胖瘦,傷口都是一樣大。內視鏡手術時會注入水流,所以可以把出血和磨下來的骨刺粉屑沖走,維持手術視野清晰,傷口感染機率也很低。因為透過高解析鏡頭,醫生是看著Full HD或4K螢幕進行手術,放大倍率是傳統手術10倍以上,看得很清楚,安全性高,可以做到更精準細緻,不須磨掉太多骨頭即可清除突出的椎間盤和肥厚的黃韌帶,可更好地保留關節穩定度。由於傷口小,對背部肌肉韌帶組織破壞很小,保護背部核心肌群,流血量少,所以術後疼痛少,恢復快,不須臥床,當天可下床,通常術後一兩天即可出院。近年來,脊椎內視鏡手術蓬勃發展,普及度越來越高,以脊椎內視鏡手術治療腰椎狹窄的安全性和優勢(出血少、住院天數短),已有多篇研究論文認可,刊登在國際權威期刊。

洪沛毅說,由於脊椎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流血量少、恢復快的優勢,因此對於高齡八九十歲的病人也可以適用。此外,過去曾經接受腰椎手術有打鋼釘的患者,若鄰近節段又再發生腰椎狹窄、椎間盤突出等問題,也可以使用脊椎內視鏡手術來治療,不一定要動到原本的鋼釘。隨著手術技術和器材的進步,脊椎內視鏡手術適應症也持續擴大中,不限於腰椎狹窄或是椎間盤突出的減壓手術,也可以應用在胸椎和頸椎,也已經可以作融合手術,但每個病人的病情複雜度不同,需要諮詢專業的脊椎內視鏡醫師,瞭解可能的風險和適用性。

脊椎內視鏡手術可說是脊椎手術微創中的微創,大大減低了術後不適感,安全性高,對於害怕傳統脊椎手術的患者來說,可以和醫師進一步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用最微創的方式達到良好治療效果。


更多《獨家報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