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7旬翁晚期肝癌頻復發!醫:對抗癌症復發用「1」方法可保命

Heho健康網/邱玉珍 2024.06.26 00:00

肝癌是相當容易復發的癌症,過去研究發現,肝癌患者採取根除性治療後,第一年的復發率仍有2成,5年復發更高達7成,治療10年以上仍復發的患者也不少,罹癌18年的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今年因肝癌復發病逝,享壽83歲。

72歲的張老闆,早年飲酒應酬拼業績,10年前被診斷罹患肝癌,手術切除後恢復健康;但多年前肝癌復發,由於腫瘤靠近心臟位置,只能以拴塞、放療及標靶藥物治療,所幸成效極佳。日前肝癌再度復發,評估後改採燒灼、免疫療法控制病情。

收治該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賢平表示,患者10年前因酗酒引起肝硬化,但他始終不以為意,直到出現開始容易疲倦、無力感,才警覺健康亮紅燈。後來因腹痛難耐就醫發現肝臟有一顆約8公分大的腫瘤。立即安排肝腫瘤切除手術,術後病患恢復良好也接受定期追蹤。

肝癌多次復發 醫祭6招延命

多年前門診追蹤時,發現肝癌復發,並已侵犯到了下腔靜脈靠近心臟位置,由於已經屬於肝癌晚期無法開刀治療,於是建議先採用「經肝動脈血管栓塞化學療法(TACE)方式治療肝內腫瘤,加上放射療法」(R/T)治療血管內的腫瘤,最後再用標靶藥物(Target Therapy)抑制癌細胞生長。

患者今年初定期超音波追蹤時,醫療團隊又發現了一顆1公分大的肝內小腫瘤,經電腦斷層確認是肝癌復發,林賢平決定使用經皮穿肝的射頻燒灼術(RFA)」治療。數月後在定期追蹤時發現3顆肝癌腫瘤,團隊讓患者接受經肝動脈血管栓塞化學療法及全身性免疫藥物的治療。

林賢平強調,患者從第一次發現肝癌迄今已經10年,雖然沒有完全治癒肝癌,所幸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患者可透過手術、栓塞、放射、消融、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延長生命並改善生活品質。面對難以治癒的晚期肝癌,患者可以諮詢專科醫師討論治療方式,千萬不要太早放棄。

為什麼肝癌特別易復發?

根據肝病學術防治基金會衛教文指出,肝癌容易復發,主要是肝癌的風險因子如慢性B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炎等,並不因腫瘤治療好就消失。上述風險因子會進一步引起慢性肝炎,易使肝細胞產生變異,這些變異慢慢累積最後就形成癌細胞,亦即「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此外,肝癌復發與否也牽涉到原本病情、肝癌治療方式、肝腫瘤大小、肝癌期別等因素,每個人情況皆不同。整體來說,肝癌復發與以下2大因素有關:

癌細胞已轉移

即使是透過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檢查,若腫瘤有小於0.5公分的細微轉移,就可能看不到,這些在影像上抓不到的微小腫瘤可能在病人接受手術治療後又長大,形成新的肝癌病灶。

有慢性肝病

原本有慢性B、C型肝炎或肝硬化的慢性肝病患者,肝內本來就存在容易癌化的突變細胞,一段時間後可能又長出新腫瘤。根據研究,B肝帶原者如肝炎持續發作,有15~20%會發生肝硬化;感染C型肝炎病毒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5%會發生肝癌。

如何預防復發?

面對肝癌高復發率的難纏特性,目前國內外的標準作法就是治療後定期追蹤。臨床醫師會依據患者復發機率決定追蹤頻率,通常術後2年內是復發率最高的期間,建議3個月追蹤一次,若追蹤2年未復發,追蹤的頻率就與慢性B、C型肝炎帶原者差不多,約每半年一次,如果有肝硬化則視情況縮短追蹤頻率。

每次追蹤至少要做血液及影像檢查,兩種檢查都做可降低漏掉復發腫瘤的機率。其中驗血是篩檢肝癌最簡便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驗血清中的「甲型胎兒蛋白」(AFP),不過肝癌外,急性肝炎恢復期或懷孕時,AFP都會上升,且早期肝癌病人約3~4成AFP數值不會升高,因此即使AFP數值正常,仍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產生或復發。

此外,追蹤肝腫瘤指標「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s-II, PIVKA-II)」也很重要。PIVKA-II為異常的凝血因子,通常在缺乏維生素K或是服用某些抗血栓藥物時濃度會增加,而肝癌患者可能因維生素K的生成機制受損,導致PIVKA-II持續累積、濃度上升。若合併AFP及PIVKA-II檢驗,可提高肝癌篩檢敏感度至80%。目前健保給付醫院此一檢查為每年兩次,但最精確的診斷仍需配合影像檢查。

林賢平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賢平

參考資料:肝病術防治基金會

延伸閱讀: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