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專欄】陪伴與引導─偏鄉教育改革與展望

銳傳媒/特別報導 2024.06.24 15:57

 

文/潘威佑(台灣教師聯盟副理事長)

截至2024年,台灣約有300多所偏鄉學校,這些學校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區、離島及其他偏遠地區。這些學校面臨著高師資流動率及教學資源不足的挑戰,政府及相關機構正積極採取措施,以改善這些情況。

在目前面臨的挑戰而言,當前政府對於偏遠地區學校的協助,偏重於硬體設施的改善。然而,穩定師資的陪伴與引導,卻是偏遠地區學生更為缺乏的關鍵。根據立法院專題研究報告,偏遠地區國中小師資流動率長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例如,110至112學年度,偏遠地區國小教師流動率分別為1.7%、1.61%及1.21%,高於全國國小教師流動率的1.13%、1.42%及1.06%;偏遠地區國中教師流動率分別為1.15%、1.26%及1.21%,同樣高於全國國中教師流動率的0.66%、0.60%及0.70%。這種高流動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負面影響,穩定師資的缺乏導致學生難以獲得持續性的教育支持與關懷。

教育部目前為了解決偏遠地區師資不足的問題,現行法規針對由主管機關公開甄選方式進用的偏遠地區學校現職代理教師,尤其是那些未具教師資格且在最近三年內於偏遠地區學校實際服務滿四學期且表現優良者,提供了參加由中央主管機關全額補助的師資培育大學辦理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特殊教育學校(班)師資類科師資職前教育課程的機會。這項措施旨在提升偏遠地區代理教師的專業能力,穩定當地的師資力量。然而這也會導致代理教師權益保障不均等的疑慮。

此外,為吸引更多年輕教師前往偏遠地區任教,政府應該考慮提供更多的經濟誘因,如增加薪資、提供住房補助和其他福利措施。同時,應加強偏遠地區學校的教學資源,確保教師在這些地區能夠獲得與城市學校同等的教學設備和教材支援。

對於偏遠地區教育的未來,政府和社會應抱有更高的期待和規劃。首先,政府應該制定長期的教育政策,專門針對偏遠地區的教育發展,確保教育資源能夠均衡分配。其次,社會各界應加強對偏遠地區教育的關注和支持,鼓勵更多企業和公益組織參與偏遠地區教育的改善工作。

同時,應該推動更多的師資培訓計畫,不僅針對現職教師,也應涵蓋準教師,讓他們在進入偏遠地區前就具備必要的教學技能和心理準備。此外,應推動遠距教學,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讓偏遠地區的學生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偏鄉教育是台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通過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這些問題是可以得到有效解決的。未來,期待能看到更多穩定且專業的師資力量投入偏遠地區,讓那裡的孩子也能夠享受到公平而優質的教育,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樑。

偏鄉教育的改善,不僅是教育政策的核心之一,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步驟。雖然,併校確實是改變現實狀況下不得不的方向之一。但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較穩定的偏遠地區學校,能夠擁有穩定的師資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國家能為那裡的孩子們開啟更廣闊的未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