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野夫劈柴〉 大甲溪放草魚有準無──「青鳥」帶來大翻轉契機?

銳傳媒/高天生 2024.06.22 16:57

 

節氣夏至過後,西洋占星咖和本地通靈半仙,不約而同預告騷亂、苦悶的六月,將被大翻轉,並回歸接地氣的正常軌道,果真如此嗎?究竟是誰帶動和開啟認同與歸屬的嶄新契機?是賴清德和綠執政團隊迎來的AI新浪潮?抑或是青鳥行動展現捍衛民主和保家護幼衍生的蝴蝶效應?
  
6月21日的國會改革五法覆議案關鍵性的表決戰,由藍白牢牢抱團、相互綑綁,綠營果如預期再一次被碾壓和霸凌,下一階段的戰場在憲法法庭的釋憲,以及公民團體和氣壯山河「青鳥」的大罷免操作,藍白和綠兩大陣營雖然各自宣稱自己代表民意,相對方則是「詐騙慣犯」,誰是誰非,最後當然是直球對決,讓選民當裁判!

[caption id="attachment_66056" align="alignnone" width="1029"] 藍白強勢護盤,覆議案被擋下。[/caption]

最近網路流傳一段有趣故事:新竹市府某主管顯擺表示,她小時候從來不缺電,夏天她可在客廳開冷氣、蓋棉被吃冰云云;這位1987年出生的寶貝,似乎忘了跟她同年紀的人士很多,因而很快就被電爆,他們指出,1990年代,每遇颱風就停電,家家戶戶都需準備蠟燭,而停電短則一天、兩天,多則十多天,難道某人是活在跟大家歧異的平行時空嗎?
  
出身藍營、當前已轉綠的政論咖指出,許多網紅政治咖,似乎相當迷信「政治是高明的騙術」,為了創造「缺電」的梗,特定人睜眼說瞎話,究竟能騙倒怎樣的人?稍早時,台灣出身的演藝大咖,在中國不是也說,她年輕時在台灣很難得吃到海鮮云云,這跟威權黨國時代,老師常告訴學生,「大陸同胞生活很苦,沒東西吃,餓了就吃樹皮」,資訊多元、民智大開的此時此刻,有人還相信這些「胡言亂語」,他們一定是頭撞牆了!
  
國會改革五法的騷亂和對撞,藍白這組政治咖,最大的靠背除了紅色力量外,一再強調的就是綠營在野時也主張擴增立委能量的調查權等改革,如今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扮演的是反改革的負面角色,果真如此嗎?那為何藍白推拱的是「山寨版」,2024新版綠營國會改革完整配套法案,卻被多數暴力「冰凍」在委員會?
  
藍白政治大咖公開指控,綠營「當家鬧事」運用假訊息,詐騙年輕人上街頭怒吼,對藍白隔著一條馬路施壓,但那些公民團體的網紅大咖,有那麼好呼攏、欺詐嗎?幾萬人在青島東路大聲齊喊「黃國昌.偽君子」,幾家民調也同時發佈藍白政黨支持度大滑超過10%,如此這般的社會現象,將綠營打成「詐騙集團」,就可高枕無憂和一了百了嗎?如果青鳥行動不是真民意,藍營地方大咖何必轉蛻成「驚弓之鳥」?
  
綠營執政的困境,首當其衝的就是朝小野大「51:62」的魔咒,不少親綠人士原本質疑,賴清德不肯謙卑拜訪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相忍為國磋商籌組「執政聯盟」,才衍生國會「屢戰屢敗」,一而再、再而三被碾壓的無言僵局,但綠高層早就將柯文哲、黃國昌列為「拒絕往來戶」,從幾個月來柯、黃言行和白八席的操作套路,各界人士還看不清白營的「英雄本色」嗎?


  
資深黨政記者觀察6月21日「覆議案」決戰過程指出,殺伐果斷的賴清德在一月間,一度擺出柔軟身段,讓特定人士居間折衝,並與柯文哲直接互動,但柯文哲在黃國昌掣肘下,拖到最後一刻竟然是獅子大開口,要求由黃珊珊當立法院長,副院長不得由新潮流人士擔任,且對未來法案推動不做任何承諾,是可忍?孰不可忍?賴清德不當被人拿捏的「總統」,有錯嗎?
  
「我就是比你大!」「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有「62:51」魔術數字當護身符,藍、白立委真的就可以「無法無天」嗎?選民才是真正的老闆,「公僕」自以為是當「太上皇」,最終仍然必須透過直接的民意,才能讓他們有所節制和知所進退。「青鳥行動」經過19、20、21共三天動員和集聚,吊詭的是,國會表決出來的數字,仍然是62:51。這是否意味年輕世代上街頭,仍然無三小路用?
  
政論節目老臉孔、親綠政論咖指出,公民運動和社會運動原本就不是仙丹,這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子彈飛和發酵,才可望衍生預期的政治效應。明年2月1日開始的「大罷免時代」,才有能量改變國會生態和打破魔咒。面對當前的騷亂,最便捷的憲政路徑,就是藍白進行「倒閣」,賴清德順風駛船解散國會,進行全面改選。但智商高達157的大咖,當然不會傻到「舉球讓人殺」!
  
國會變成網紅咖的秀場,已是日常的態樣,立法院如果能有調查權、聽證權等,轉蛻成歐美民主國家三權分立下的「單一國會」,此次藍白強推的國會改革,所以會被多數法學專業人士,視為是濫權惡法,問題的關鍵在於主事者充滿仇恨和報復主義,他們只是要拿「戰斧飛彈」自我加持,立法技術拙劣、文字粗糙、條文相互矛盾,且缺乏適當的監督機制,更生人妄想扮演檢察官角色,為了避免衍生政治性浩劫,當然必須預防性下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