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113年全國綠竹筍評鑑頒獎 輔導產業永續筍生不息

大成報/ 2024.06.22 15:16
新聞圖片

圖說:農糧署蘇代理署長與現場嘉賓合影。


(大成報記者張玉玲/新北報導)時節入夏迎來綠竹筍產季,全臺各產區陸續舉辦筍王評選活動,最大規模全國賽「113年全國優質安全綠竹筍評鑑」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及農糧署北區分署聯合辦理,從基隆到屏東共8個縣市、32鄉鎮產區農會推薦147位農民代表參賽,6月18日選出全國筍王,並於本(22)日在臺北希望廣場舉辦頒獎典禮暨行銷活動,各產區農會、地方政府、農業改良場及農糧署各區分署等輔導單位齊聚,由農糧署蘇茂祥代理署長頒獎表揚獲獎農民及說明政府對於竹筍產業各方面輔導措施,鼓勵與會農友、單位共同推動讓產業升級。現場並展示綠竹叢,由筍農示範栽種到採筍的知識,透過食農教育讓民眾了解食材的生產過程,進而支持購買在地農產品,成為農業永續發展的助力。



圖說:新北市八里區李祥溪農友榮獲有機組冠軍及甜筍王。


評選全國筍王 竹筍美味更要安全溯源


5~9月份是綠竹筍產期,全臺種植面積約7千公頃,七成在北部地區。全國綠竹筍評鑑比賽分為有機、產銷履歷及溯源3個組別,由產官學界專家針對外觀色澤、肉色氣味、柔嫩度、糖度四項目評分並通過農藥殘留檢驗,評鑑結果公布於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官網。今年三組冠軍皆獎落最大產區的新北市,「溯源組」為三峽區陳國隆;「產銷履歷組」為五股區林仕相,參加履歷驗證須遵循臺灣良好農業規範並登錄耕作過程;「有機組」冠軍為八里區李祥溪,以不使用化學農藥、肥料的友善土地耕作方式,並榮獲該組甜筍王雙霸主。分組評鑑的目的,不只是選出最好吃的竹筍,更重視賦予食材的信賴保證,鼓勵農民參與有機及產銷履歷第三方驗證制度,以用心負責的態度,提供消費者安心的食材,打造臺灣永續安全農業。



圖說:國產綠竹筍。


中央地方共同輔導綠竹筍產業永續發展


農糧署蘇代理署長說明,政府為扶持綠竹筍產業發展,由各區農業改良場專家輔導栽培技術外,因應氣候變遷挑戰,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推廣設置管路灌溉調蓄設施;面臨栽培耗工及缺工問題,開放聘僱農業移工、補助省工農機及農機租賃代耕服務,近年輔導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組成北部碎枝機隊,以碎枝機粉碎竹稈後可做為堆肥、栽培用綠竹板、商用板材及燃料棒等,解決過往多以焚燒或堆置造成環境問題,更讓農業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符合淨零碳排目標;面臨農民加工需求,農業部建立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制度,已有八里區筍農取得初級加工場證;又因竹筍採後容易老化,預冷保鮮是關鍵,農業部推動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確保蔬果品質及減少耗損,將綠竹筍製成熟筍冷藏真空包,能延長銷售期且方便消費者食用,提升市場競爭力及拓展外銷,為農民帶來更大收益。



圖說:農機工班使用碎枝機粉碎清園後的竹稈。


為推動食農教育,讓民眾了解食材背後的生產過程,頒獎活動現場設置綠竹叢,由筍農示範竹苗栽植,從第2年起要定期施肥、培土、清除老竹頭及側芽等工作,好讓新筍有良好環境發育,等到3年後才開始量產生筍,且採筍時得要抓緊時間,在竹筍未冒出土轉綠變苦前採收,所以每一根鮮嫩的綠竹筍皆來之不易,歡迎民眾把握產季品嚐清甜竹筍,支持勤奮用心的農民。


(圖/農糧署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