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民團推小米保種計畫 臺東營養午餐吃小米

客家電視台/陳君明 臺東 2024.06.20 12:22
小米耐旱又容易種植,是極端氣候下,解決糧食危機的方法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把2023年稱為小米國際年,小米在1952年栽種面積,曾高達6736公頃,但2022年卻僅剩91公頃,農業部及慈心基金會,就在花東地區推動小米保種計畫,今年更與農民採購小米,讓臺東12間幼兒園、小學,每週四營養午餐都能吃到小米,農民也進入校園做食農教育。 34位保種農民走上舞台,接過慈心基金會的紀念照片,7年來慈心基金會與花東的農民合作,在各部落復耕保種小米田,今年3月更進一步在企業捐助下,跟農民採購560公斤小米,讓臺東原民部落的12所國中小幼兒園,600多位學生,每週四營養午餐都能吃到小米,也讓農民到學校當老師,做食農教育。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 蘇慕容:「其實部落裡面很多東西,原來種的東西它不會進到營養午餐,這當中其實是斷掉的,所以我們也希望說,在部落的學校,就可以吃到部落自己生產的傳統的作物。」 紅葉國小專案經理人 陳淑貞:「(每人)10克的(小米)量,跟那個白飯一起煮,(大量也沒辦法),對,很奢侈,對,但是可是其實那個營養,已經是非常棒了。」 保種人 藍保·卡路風:「從家裡吃小米為主會比較好,但是如果在學校再吃到小米的話,同學跟同學之間再吃小米的話,那個對小米的,想要再繼續吃的那個氛圍會不一樣。」 小米對大多數的臺灣人來說雖非主食,在原住民飲食及文化裡卻非常重要,但由於小米生產缺乏機械,部落務農人口老化,小米逐漸被其它作物取代,栽種面積也從1952年高達6736公頃,到了2022年僅剩91公頃,而紀錄曾有200多種的小米品系,也日漸消失,甚至有些部落早已無人種植小米,但小米具有節水耐旱,耐貧瘠的植物特性,未來面對氣候變遷,卻能減少糧食危機,如今30多個部落一起保種"藏種於民",有農民更期盼,藉此能讓小米真正重新回到日常生活裡。 保種人 Tama Dahu:「透過這樣的一個機會,喚起部落的人能夠有更多的參與,一起種植小米這樣。」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長 張定霖:「存在的這個種源,那個多樣性越高的話,事實上它對整個在繁殖的這個過程,才比較不會有障礙,特別在極端氣候的條件之下,將來會成為很重要的,這個減少這個糧食危機發生的這種機會。」 慈心基金會也表示,有人種也有人吃,保種才能回到日常生活,才能永續,也將募集企業贊助,讓小米持續進入校園營養午餐,甚至擴大到其它縣市或部落。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