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奔騰思潮》眾人皆醒,他們獨醉?—披著非核家園當護身符,在金山銀山中裝醉(李敏) 

聚傳媒/ 2024.06.20 11:00

奔騰思潮》眾人皆醒,他們獨醉?—披著非核家園當護身符,在金山銀山中裝醉(李敏) 

奔騰思潮》眾人皆醒,他們獨醉?—披著非核家園當護身符,在金山銀山中裝醉(李敏) 

照片取自經濟部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報載經濟部指示台電研議推出新的電力方案。初步構想,承諾RE-100,對綠電有所需求的企業,加價購買綠電;在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下,承諾碳稅壓力的廠商,可採用天然氣發電且有加入部份比例綠電的「低碳電力」(所謂的RE5-10),價格會比目前的工業用電價高,一般民生或不願意付較高電價的企業,使用價格最低,但排碳係數較高的電力,還說這些電是「普通艙」,低碳電力是「劃位座」,純綠電就是「商務艙」。

郭部長的方案是以排碳量來計電價。當把再生能源綠電抽離,以及部份排碳量較低的電力分開計價,剩下來普通艙電力的二氧化碳強度勢必高的恐怖。「普通艙」的乘客有兩種,一群是一般的民生用電,電力碳排強度的高低無關痛癢,另一群是用電量大,且目前所付電價已較民生用電戶高的高壓用戶,這些業者產品的碳足跡勢必大幅上升。所有的產品都有可能是供應鏈的一部份,增加的碳排還是要反應到最終產品,還是有碳費、碳稅、與產品競爭力的問題。

    為避免台電破產,民國112、113年行政院共編列2500億元的現金增資預算。民國112、113年,台電又從特別預算分別獲得500億元與1000億元的補貼,兩年的補貼總額為4000億元。民國112年底台電的虧損仍有3800億元,今年4月調整電價,原本要調整35%,但實際只調11%,到今年前4個月累計共虧損4399億,這還不包括核四廠不商轉,尚需要認列損失的3000億元。新任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宣佈將不再編列經費貼補貼台電。至於台電將如何彌補天文數字的虧損,部長在回答立法委員的質詢時說,他是要了解一下。郭部長的腹案應該就是媒體報導的分艙等售電。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甩鍋,台電不調漲電價,錢從哪裡來?請問部長,這項措施要經過「電價費率審議會」核定嗎?

     郭部長來自企業界,非常了解電價及產品碳足跡對臺灣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性,也知道這兩個因素對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衝擊。他將電價與碳排放量連動,讓企業依自己的減碳壓力來選擇需付的電價,屆時可以說電價是企業自己選的。但企業真的有選擇嗎?企業選擇純綠電的原因是因為它的低碳排,但不排碳的能源除了再生能源外還有核能啊!台灣電力公司網頁資料顯示,民國112年自編決算的發電成本,核能每度1.39元、自發風力4.48元、自發光電4.13元、購入風力6.70元、購入光電4.88元。核能發電成本只有風光再生能源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臺灣不是沒有運轉核電廠的能力,核一、二、三廠執照更新,核四廠商轉,每年可以提供600億度的無碳電力,且發電成本不受國際能源價格的影響。當企業說要便宜、供應穩定、價格平穩、不排碳的核能時,政府為什麼不提供。不談價格,以臺灣目前再生能源發展狀況,我們的電力系統可以提供足夠的無碳電力給企業嗎?大家都想坐「商務艙」,都想「劃座位」,台電可以提供足夠的位置嗎?在減碳的壓力下,碳排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發展再生能源是對的,但是有必要放棄核能嗎!

    8年前蔡英文競選總統時,喊出能源轉型的口號,說2025年,發電能源配比為燃煤30%、燃氣50%、再生能源20%。2023年,臺灣電力系統供電數據,燃煤42.2%、燃氣39.5%,再生能源9.5%,與競選口號及政策目標有極大的差距,揮一揮衣袖,她回家抱貓去了。賴清德接任總統,要推動二次能源轉型,說再生能源在2026年達到20%,2030年達到30%。從發電量來看,太陽能光電由2015年的8.5億度,大幅成長到2023年的129億度,風力由15億度成長到62億度,確實可觀,但8年內風光的佔比僅由0.9%成長到6.8%;三年內,風光的佔比要再增加10.5%,而在七年內再增加20.5%。如果再考慮晶片製造與AI發展所帶來的用電量成長,要達到再生能源佔比的目標值,是天方夜譚。再生能源的發展,已經讓臺灣生態付出了極高的代價,有人甚至以「國在山河破」來形容光電對臺灣環境的影響,臺灣地狹人稠又多山,我們的土地還能夠承擔那麼多的再生能源嗎?

     臺灣再以晶片製造稱霸全球,而AI的技術與應用的發展,將晶片需求推向另一個高峰,產生了無限的商機,但晶片製造與AI的應用,都耗費大量的電力。「大軍未到,糧草先行」,電力是掌握商機的基本條件,政府面對外界缺電的質疑,除了說不會缺電外,卻提不出足以讓人信服的數據。臺灣的全國用量,民國107年為2,666億度,民國112年為2,765億度,增加3.73%。但112年與110年相較,全國用電量降低了2.41%,工業用電量則降低了5.62%。過去兩年全國用電量與工業用電量都下滑,但「電子產品與電子設備製造業」用電成長5.01%。比較今年第1季與112年第1季的數字,全國用電量成長1.39%,工業用電成長3.84%,而「電子產品與電子設備製造業」成長了5.59%。民國107年~112年「電子產品與電子設備製造業」的用電量由511億度成長到632億度(成長23.7%)。相信日後的需求也更為強勁,政府說的不缺電,有考慮到需求的成長嗎?投資者對於電力是否足夠,自有其評估的方式,不會因為政府說不缺電,就會進行投資的,政府以意識形態決定國家能源政策,讓臺灣這塊土地喪失了多少的機會。

     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帶來的氣候危機,俄烏戰爭造成之化石燃料的供應與價格飆漲危機,已經讓許多國家體認到核能發電的優點與重要性,美、法、英、中、日、韓、丹麥、瑞典等國都表示要興建核能電廠,歐盟已經正式認可核能是綠能;七大工業國承認核能的環保地位,也不會再發表反對核能的言論。因應氣候變遷的危機,積極發展核能發電,邁向碳中和的目標,已是國際共識。新聞報導說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非核家園,仍然是人類共同的目標」,「追求非核家園,永遠是不可放棄的目標,這樣才能對地球負責,對後代子孫盡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兩相對照,我們的政府官員是活在那一個時空。一個決策者,公開發言時說出與國際趨勢完全相反的話,對國外投資者會留下甚麼印象。政府的技術幕僚在幹什麼,難道沒有提供主政者正確的資訊嗎?

     民國107年地方選舉,近600萬民眾支持「以核養綠」公投,提供民進黨一個可以放棄「非核家園」政策的機會,但蔡英文堅持不改,將臺灣的電力系統帶入目前的泥淖。工商企業領袖看到危機,呼籲政府要恢復核能的使用,說幾個代表性人物,和碩的童子賢、力積電的黃崇仁、合勤的朱順一、工總理事長潘俊榮、台玻的林伯豐,工總副理事長能源委員會召集人林明儒等都不止一次的要求政府,恢復核電的使用。國師李遠哲想了20年,認知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對人類的威脅更大,也公開呼籲核電廠要延役。新任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國科會主委吳誠文都表示不排斥核能。出身企業的新任經濟部長郭智輝也一度鬆口考慮「返核」,但與立法委員餐聚後,態度轉趨保守。

     眾人皆醒,他們獨醉,披著「非核家園」當護身符,在金山銀山中裝醉!虛無飄渺間的臺灣未來,又有誰在乎。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經濟部官方網站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報載經濟部指示台電研議推出新的電力方案。初步構想,承諾RE-100,對綠電有所需求的企業,加價購買綠電;在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下,承諾碳稅壓力的廠商,可採用天然氣發電且有加入部份比例綠電的「低碳電力」(所謂的RE5-10),價格會比目前的工業用電價高,一般民生或不願意付較高電價的企業,使用價格最低,但排碳係數較高的電力,還說這些電是「普通艙」,低碳電力是「劃位座」,純綠電就是「商務艙」。

郭部長的方案是以排碳量來計電價。當把再生能源綠電抽離,以及部份排碳量較低的電力分開計價,剩下來普通艙電力的二氧化碳強度勢必高的恐怖。「普通艙」的乘客有兩種,一群是一般的民生用電,電力碳排強度的高低無關痛癢,另一群是用電量大,且目前所付電價已較民生用電戶高的高壓用戶,這些業者產品的碳足跡勢必大幅上升。所有的產品都有可能是供應鏈的一部份,增加的碳排還是要反應到最終產品,還是有碳費、碳稅、與產品競爭力的問題。

    為避免台電破產,民國112、113年行政院共編列2500億元的現金增資預算。民國112、113年,台電又從特別預算分別獲得500億元與1000億元的補貼,兩年的補貼總額為4000億元。民國112年底台電的虧損仍有3800億元,今年4月調整電價,原本要調整35%,但實際只調11%,到今年前4個月累計共虧損4399億,這還不包括核四廠不商轉,尚需要認列損失的3000億元。新任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宣佈將不再編列經費貼補貼台電。至於台電將如何彌補天文數字的虧損,部長在回答立法委員的質詢時說,他是要了解一下。郭部長的腹案應該就是媒體報導的分艙等售電。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甩鍋,台電不調漲電價,錢從哪裡來?請問部長,這項措施要經過「電價費率審議會」核定嗎?

     郭部長來自企業界,非常了解電價及產品碳足跡對臺灣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性,也知道這兩個因素對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衝擊。他將電價與碳排放量連動,讓企業依自己的減碳壓力來選擇需付的電價,屆時可以說電價是企業自己選的。但企業真的有選擇嗎?企業選擇純綠電的原因是因為它的低碳排,但不排碳的能源除了再生能源外還有核能啊!台灣電力公司網頁資料顯示,民國112年自編決算的發電成本,核能每度1.39元、自發風力4.48元、自發光電4.13元、購入風力6.70元、購入光電4.88元。核能發電成本只有風光再生能源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臺灣不是沒有運轉核電廠的能力,核一、二、三廠執照更新,核四廠商轉,每年可以提供600億度的無碳電力,且發電成本不受國際能源價格的影響。當企業說要便宜、供應穩定、價格平穩、不排碳的核能時,政府為什麼不提供。不談價格,以臺灣目前再生能源發展狀況,我們的電力系統可以提供足夠的無碳電力給企業嗎?大家都想坐「商務艙」,都想「劃座位」,台電可以提供足夠的位置嗎?在減碳的壓力下,碳排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發展再生能源是對的,但是有必要放棄核能嗎!

    8年前蔡英文競選總統時,喊出能源轉型的口號,說2025年,發電能源配比為燃煤30%、燃氣50%、再生能源20%。2023年,臺灣電力系統供電數據,燃煤42.2%、燃氣39.5%,再生能源9.5%,與競選口號及政策目標有極大的差距,揮一揮衣袖,她回家抱貓去了。賴清德接任總統,要推動二次能源轉型,說再生能源在2026年達到20%,2030年達到30%。從發電量來看,太陽能光電由2015年的8.5億度,大幅成長到2023年的129億度,風力由15億度成長到62億度,確實可觀,但8年內風光的佔比僅由0.9%成長到6.8%;三年內,風光的佔比要再增加10.5%,而在七年內再增加20.5%。如果再考慮晶片製造與AI發展所帶來的用電量成長,要達到再生能源佔比的目標值,是天方夜譚。再生能源的發展,已經讓臺灣生態付出了極高的代價,有人甚至以「國在山河破」來形容光電對臺灣環境的影響,臺灣地狹人稠又多山,我們的土地還能夠承擔那麼多的再生能源嗎?

     臺灣再以晶片製造稱霸全球,而AI的技術與應用的發展,將晶片需求推向另一個高峰,產生了無限的商機,但晶片製造與AI的應用,都耗費大量的電力。「大軍未到,糧草先行」,電力是掌握商機的基本條件,政府面對外界缺電的質疑,除了說不會缺電外,卻提不出足以讓人信服的數據。臺灣的全國用量,民國107年為2,666億度,民國112年為2,765億度,增加3.73%。但112年與110年相較,全國用電量降低了2.41%,工業用電量則降低了5.62%。過去兩年全國用電量與工業用電量都下滑,但「電子產品與電子設備製造業」用電成長5.01%。比較今年第1季與112年第1季的數字,全國用電量成長1.39%,工業用電成長3.84%,而「電子產品與電子設備製造業」成長了5.59%。民國107年~112年「電子產品與電子設備製造業」的用電量由511億度成長到632億度(成長23.7%)。相信日後的需求也更為強勁,政府說的不缺電,有考慮到需求的成長嗎?投資者對於電力是否足夠,自有其評估的方式,不會因為政府說不缺電,就會進行投資的,政府以意識形態決定國家能源政策,讓臺灣這塊土地喪失了多少的機會。

     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帶來的氣候危機,俄烏戰爭造成之化石燃料的供應與價格飆漲危機,已經讓許多國家體認到核能發電的優點與重要性,美、法、英、中、日、韓、丹麥、瑞典等國都表示要興建核能電廠,歐盟已經正式認可核能是綠能;七大工業國承認核能的環保地位,也不會再發表反對核能的言論。因應氣候變遷的危機,積極發展核能發電,邁向碳中和的目標,已是國際共識。新聞報導說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非核家園,仍然是人類共同的目標」,「追求非核家園,永遠是不可放棄的目標,這樣才能對地球負責,對後代子孫盡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兩相對照,我們的政府官員是活在那一個時空。一個決策者,公開發言時說出與國際趨勢完全相反的話,對國外投資者會留下甚麼印象。政府的技術幕僚在幹什麼,難道沒有提供主政者正確的資訊嗎?

     民國107年地方選舉,近600萬民眾支持「以核養綠」公投,提供民進黨一個可以放棄「非核家園」政策的機會,但蔡英文堅持不改,將臺灣的電力系統帶入目前的泥淖。工商企業領袖看到危機,呼籲政府要恢復核能的使用,說幾個代表性人物,和碩的童子賢、力積電的黃崇仁、合勤的朱順一、工總理事長潘俊榮、台玻的林伯豐,工總副理事長能源委員會召集人林明儒等都不止一次的要求政府,恢復核電的使用。國師李遠哲想了20年,認知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對人類的威脅更大,也公開呼籲核電廠要延役。新任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國科會主委吳誠文都表示不排斥核能。出身企業的新任經濟部長郭智輝也一度鬆口考慮「返核」,但與立法委員餐聚後,態度轉趨保守。

     眾人皆醒,他們獨醉,披著「非核家園」當護身符,在金山銀山中裝醉!虛無飄渺間的臺灣未來,又有誰在乎。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