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竹市美術館《沐手爾爾》開展 邱臣遠副市長:展現典藏品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亞太新聞網/ 2024.06.19 16:55

▲新竹市美術館舉辦《沐手爾爾》開展合照。(圖/記者蔣彤雲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蔣彤雲/新竹報導】

新竹市文化局《沐手爾爾》今(19)日在新竹市美術館開展,副市長邱臣遠出席活動時由策展人陳漢聲導覽,一一參觀館內展出作品,策展人陳漢聲邀請9位擅長使用不同媒材的當代藝術家,與美術館8件典藏品、1件私人收藏共同展出,以繪畫、纖維、陶瓷、藍曬、雕塑、行為藝術等方式,表現手與媒材、環境之間的關係,內容豐富精彩,歡迎市民大小朋友在暑假期間踴躍到館觀展。

副市長邱臣遠表示,竹市是有300年歷史、人文底蘊豐厚的古城,也是年輕人最多的城市,是文化發展與高科技共榮的城市,美術館作為竹市藝術文化中樞,是推動當代藝術、藝術人才培育、整合藝文資源的重要基地,透過多元主題的展覽將為市民朋友帶來更豐富的藝術體驗,全力落實「美感新竹」施政策略。


▲展場一隅。(圖/記者蔣彤雲攝)

文化局長王翔郁說,美術館今年度的策展主軸「藝術的照料」,以藝術主體照料「靈魂」的意涵,呈現對內及對外的再現關係,探討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生態的交互關聯,這次展覽邀請走路草農/藝團負責人陳漢聲擔任策展人,「沐手」(台語:bak-tshiú)意指沾手,衍生有參與、插手的意思,展覽以「手」為出發點,在典藏品和私人收藏品之中,提出匠手、信手與見手的觀察與發問。「匠手」為創作技巧上的追求、「信手」指隨心自如的創作、「見手」則從媒材與創作,延伸至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讓觀者在展場24件作品中,看見跨世代的藝術家遊走在「匠手」、「信手」及「見手」3種創作狀態的「手路」,體會典藏品與當代藝術彼此的對話與關連性。

策展人陳漢聲表示,「手」常常是藝術家實踐思想的樞紐,是身體與環境對話的媒介,「手」作為與材料串接的工具,比文字更能與他者感受分享,是與世界產生連結的線頭,從「手」觀察正是本展的起心動念。

陳漢聲說明,從繪畫、版畫到攝影,從園藝、農藝到勞動,從陶藝、雕塑到裝置,在題材與媒材之間,手的轉譯回應了藝術家獨有的語彙,當觀者凝視「作品」本身,再回看藝術家創作的心路歷程及當時代的社會風氣時
,才能更理解藝術家「手路」如何行走與轉向,當藝術家的創造性遊走在匠手、信手與見手等不同的狀態時,匠手是過程,強調實踐與精準,信手是情境,在意的是偶發與趣味,而見手則是在對話和參與中自我陌生化的視角。

此次展覽藝術家村田峰紀現場演出《site-specific art》,以15分鐘不間斷的行為藝術,展現了原始「書寫」的身體雕塑及繪畫,將其體內及能量的訊息釋放在木板、衣服、紙張等各樣載體上陳,體內的文字如同言說的評論,行為自身如同繪畫、雕塑,透過未知的行為,試圖制衡身體知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