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育 照明商店 鬼妹

教育家人物典範 曾國藩教授首創「無語良師」制度,改寫臺灣解剖學歷史

CNMA新聞聯合網/ 2024.12.23 08:00
記者:徐素秋 報導

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當年是臺大醫學院學霸,美國攻讀博士後研究後學程歸國,進入臺大醫學院教書,屢屢獲得臺大醫學院的「最佳教師獎」、「優良教學獎」、「傑出教師獎」。當他被延攬至慈濟大學協助創設醫學院時,身為花蓮子弟的曾國藩,毅然放棄臺大醫學院的退休俸,將後半生的時光,奉獻給了慈濟大學。「我這一輩子花這麼多時間,使用這麼多社會資源,應該奉獻自己的專長,回饋社會。」

曾國藩早年在師範大學唸四年生物學,熱愛閱讀英文及原文書,在生態學及生物學領域下了一點功夫。成績優異的他畢業以後,靠著自學組織學、生物、理化等學科考上臺大醫學院解剖學研究所,這間頂尖研究所一年只招收2名學生。

到慈濟大學以後,曾國藩與團隊創建了「無語良師」制度,這是一套整套完整的遺體捐贈及大體解剖流程。當時全臺灣的醫學院仍在採用無主遺體教學,他推動的這套制度,可說是改寫臺灣解剖學的歷史,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西方社會把解剖臺上的人體當成標本對待,即使是捐贈遺體,也會去名去姓,不可能花時間與家屬互動。」曾國藩認為,無語良師已經往生,無法說話,他們奉獻身體,不求回報,承擔同學的切割,既是「不說話的老師」(Silent Teacher),也是學生的心靈導師(Altruistic mentor)。因此,曾國藩與慈濟大學團隊設計了一套人文互動流程,每個細節都表達對捐贈者及家屬的尊重,包括學生解剖前進行家訪,探訪親屬,到莊嚴隆重的啟用儀式。

而在解剖課程結束後,學生會恭敬地將器官放回,並仔細縫合,「復原」無語良師的身體,再進行入殮。種種細緻作為,連華爾街日報、美國國家期刊報及韓國公共電視臺(KBS)都慕名而來,做了大篇幅報導,亞洲包括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頂尖大學,也都開始仿效慈濟這一套制度。

目前曾國藩成立的模擬醫學中心,也是採用無語良師的遺體捐贈流程,並罕見地使用「全人操作」,也就是讓學生在完整的遺體上操作練習,「在其他歐美國家,遺體都被分割並被送到世界各地,模擬醫學中的全人操作可說是全球首例,也是慈濟首創。」曾國藩說。

特別的是,模擬醫學中心的遺體不做防腐處理,而是以極速冷凍的方式儲存在零下30度,等到上課前再回溫。採取急速冷凍的遺體,觸感與病人類似,主要用於訓練醫學生作侵入式的臨床操作,以及提供醫師做手術的訓練。該中心成立以後,參訪學者絡繹不絕,包括泰國、美國、加拿大、歐洲,每一位參訪過的學者都豎起大拇指。

在課堂上,曾國藩每一堂課都陪著學生一起學習。「解剖學事實上很難,有些人立體觀念比較好,有些人立體觀念比較差,再加上這門課知識量很大,學生更會緊張。」曾國藩採用多鼓勵、少責備的方式,循循善誘,為學生指點人體結構位置,或是起頭示範,讓學生可以接手往下進行。

他的課程特別生動活潑,講解到人體四肢時,從不照本宣科,而是用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來舉例。例如,手要做各種方向的運動,如投擲棒球,所以上肢結構具備靈活度,下肢的結構則是為了穩定行走等等,學生一聽就會恍然大悟。

不管是大體解剖課,或是模擬醫學中心的訓練課程,都是在協助準醫師或執業醫師找回初心。「遺體捐贈的意義,在於學生會去傳承無語良師的這一份無私利他的託付,將來他們在行醫的路上,可以多替病人想,多替家屬想,多替社會的需求想。」而模擬手術的意義,在於讓醫生有機會訓練並精進技術,而不是到臨床時,才在病人身上嘗試,點點滴滴,都彰顯出曾國藩的醫者仁心。

現在曾國藩仍維持每天凌晨2點起床,白日上課8小時的狀態,「只要我醒著,365天解剖學都在我的腦子裡。」他會繼續默默在花蓮深耕,為臺灣培養出最好的醫師,不枉費社會對他的栽培與期待。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