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橫跨40載糖尿病照護演進史! 大河劇式紀錄片「胰島時光」首映獲熱烈回響

潮健康/ 2024.06.19 12:00


圖說:紀錄片「胰島時光」於6/15在光點華山首映

▲圖說:紀錄片「胰島時光」於6/15在光點華山首映。

橫跨40載糖尿病照護演進史  「胰島時光」紀錄片於6/15首映

「我在升國三的暑假發病,因為突然兩、三個月內體重爆瘦了十幾公斤,血糖超過250 mg/dL,立刻被安排住院,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升高三時,為了準備大學聯考,來到台北長庚就醫,當時黃鴻碩主任與醫療團隊,讓我重新認識第1型糖尿病,並透過聯誼會給病友們衛教跟心靈上的支持。後來我進到醫學院之後,就立志要成為治療糖尿病的專業醫師。」

同時身為醫師與第1型糖尿病病友,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林嘉鴻主任表示他常時時告訴自己不能被糖尿病擊倒,而在與疾病共處的近30年,見證了台灣糖尿病治療的進展與應用AI、幹細胞、再生醫學等的希望。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於6月15日在光點華山舉辦「胰島時光」紀錄片首映,透過採訪79名醫師、衛教師、公衛學者、學會幹部、病友及家屬,輔以文資佐證,記錄了橫跨40多年,全島代表性醫院與診所的糖尿病照護演進史。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蔡世澤董事長表示,基金會秉持著「不容青史盡成灰」的信念,精心策畫拍攝紀錄片,特別將紀錄片命名為「胰島時光」,以凸顯在形狀類似胰臟的台灣島上,兩個世代人們努力獻身糖尿病照護的史實。

圖說: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蔡世澤董事長

▲圖說: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蔡世澤董事長。

從次專科到跨科別整合照護  糖腎照護計畫涵蓋率達50%

蔡世澤董事長表示,台灣糖尿病照護的演進與發展,不僅為台灣慢性疾病治療的縮影,更是本土醫療的亮點。糖尿病治療從早期的一般科,發展到次專科;從單一醫師主導,逐漸轉變為跨科別的整合照護。病患就醫的可近性,從一開始只能到大醫院治療,現在可以在基層診所獲得同等水準照護。

「衛教方面,我們不只將證照制度化,衛教服務也有了起碼的健保給付。再加上新藥、新科技的引進,台灣始終未落後於國際水準,不僅減輕患者與照顧者負擔,促進國民健康,更提升全民福祉!」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進一步說明,近年來學會推動「GOAL 50」目標,除了希望糖尿病患者加入共照網的比例要超過50%,以提升患者的健康識能,也希望患者在臨床用藥指引遵從度達到50%。2022年開始,健保署開始執行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DKD)整合照護計畫,在學會努力推動下,希望糖尿病與初期腎病變(Early-CKD)照護計畫涵蓋率達50%,讓台灣糖尿病治療的照護品質可與國際媲美

圖說:「胰島時光」紀錄片獲觀眾熱烈迴響

▲圖說:「胰島時光」紀錄片獲觀眾熱烈迴響。

慢性病照護重要性不亞於癌症! 糖尿病照護亟需更多資源

關於日漸吃重的糖心腎症候群共照,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黃尚志醫師分享,參考糖尿病的照護模式,衛生署(衛福部舊稱)自2002年開始試行腎臟病防治計畫,希望建立一套系統推廣到各院所。近年來,國人腎病預防觀念提升,加上糖尿病共照網、DKD整合方案等計畫逐漸奏效,整體洗腎發生率有持平甚至下降的趨勢。

針對糖尿病照護的未來發展,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認為,慢性疾病在全臺灣,其重要性不亞於癌症,國家應該要投注更多資源在糖尿病的照護上。糖尿病照護經過多年推動,透過登錄已涵蓋了上萬名患者的檢驗數據、用藥及血糖控制資料,可以進展到精準治療與衛教的新階段。我們在全世界算是走得比較早的,若能夠搭配精準醫學、基因醫學、大數據的運用,台灣未來在全世界的糖尿病領域,可以走出另一片天。

圖說: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李弘元醫師,與蔡世澤董事長合影

▲圖說: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李弘元醫師,與蔡世澤董事長合影。

得知於人太多、出於己者太少!  「胰島時光」紀念抗糖路上無名英雄

「從這部大河劇式的糖尿病照護紀要,讓我們回顧過去,擷取經驗教訓,也要特別感念昔日篳路藍縷時,為糖尿病照護建立基礎的蔡詩顯、林瑞祥、戴東原、賴美淑等前輩教授。」

蔡世澤董事長語重心長地表示,回首四十多年來時路,學會凝聚願力、突破無數瓶頸,見證諸多美好時刻;也期許後起者觀影後從而知興替、明得失、再造佳績。他更引用另一位第1型病友朱珮辰的說詞:「我們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來感謝所有參與者,尤其是眾多無名英雄,為更健康與幸福的台灣,所付出的無窮心力和無私奉獻。







潮健康專屬讀者社群邀約: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延伸閱讀:
常忘東忘西、腦霧必看! 營養師推4大類「最佳養腦食物」:喝飲料竟也有幫助
糖尿病人口為何連年上升? 藥師揭「3大主因」:患者恐失去飲食主導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