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只要0.2秒就能識破對方!專家教「3原則」解讀微表情:先看這兩處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4.06.19 10:00


人們在各種場合中,都免不了戴上不同的「表情面具」,你知道該如何解讀這些表情嗎?閱讀空氣科學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日本微表情達人清水建二於《「微表情」情緒心理學》一書中,分享細微表情的解析方法,幫助讀者磨練解讀能力,不僅可以讓事業導向成功,還能深刻瞭解人類心理,增進溝通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解讀微表情須注意3件事

在下個章節中,將會舉出微表情如何有助溝通的例子,在各個場景中提供解說。但是在那之前,先來談談解讀微表情時必須要注意的事情。注意事項為以下3點,「速度」、「臉部動作的種類」、「視線」。




1. 情緒馳騁的速度

首先是關於情緒表現出來的速度。微表情雖然會在臉部顯露出來,卻是以少於0.2秒的速度出現。當然也有持續1~2秒的情形。即使只有短短幾秒,如果顯現在臉部,一般可以馬上發現,但令人意外的是,通常很難被察覺。

原因在於,微表情的動作是非常輕微的,只是一瞬間在臉部出現些微變化而已。微表情或許不會在臉上完全明顯地展現出來,僅顯露出一小部分。因此,我們先將微表情的表現方式做個整理:

  • 一般的微表情出現會少於0.2秒,但也有持續1~2秒的情形發生。
  • 有時會在臉部全面顯露出微表情,但有時只會顯露出些許部分。



2. 留意對話訊息所帶來的臉部動作

臉部動作依據所要表達的意思,可以有很多種,大致可分為「表情的訊息」及「對話的訊息」這兩種。對話的訊息指的是當我們在談話時,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臉部所牽動肌肉的動作。

情緒的表現通常被稱之為「表情」,但對話的訊息是臉部動作,而非表情。對話的訊息會顯著地出現在「眉毛」。對話進行時,對方的眉毛通常會上下移動,很少有人在講話時,眉毛是完全不動的。

我們總是在談話時,巧妙的讓眉毛上下移動。對於受話的一方,當兩道眉毛向上揚起時,表示關心對方的言論。兩道眉毛向下時,則表示對於談話的內容一邊感到困惑、一邊仔細聆聽的樣子。對於說話的一方,兩道眉毛一會兒向上,一會兒向下,表示想要強調話中的重點。

微表情和對話訊息的差別在於,從對話訊息中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對方的情緒,微表情則不易判斷。舉例來說,請思考一下「兩道眉毛向中央靠近」的這個動作。在微表情的情況下,被壓抑住的情緒表現出來時,可能僅僅是眉毛微妙地往下動。如果不仔細觀察,很可能根本察覺不到,甚至有時就算很仔細的察看,仍是無法辨認出來。

但發生在對話的狀況下,只要一邊看著對方的臉,一邊說話,就能發現這些動作。若微表情是不想被對方察覺自己的心意而形成的臉部動作,那麼對話的訊息相對來說,就是想要引起對方注意而出現的臉部動作。




3. 東方人在意「眼睛變化」

最後,我們來談談關於「視線」的問題。各位是否曾使用過表情符號呢?請畫一下表情符號的笑臉及悲傷的臉看看。不要用想像的,盡可能實際的畫看看,相信你能體驗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各位畫了什麼樣的表情符號呢?

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畫成這樣,笑臉=「^_^」、悲傷=「>_<」或是「;_;」。也許有人是這樣畫的,笑臉=「:-)」、悲傷=「:-(」。你曉得這2種類型的笑臉和悲傷的表情符號,有何不同嗎?

正確答案是,一個是眼睛的變化,另一個是嘴巴的變化。前者的表情符號通常為亞洲人使用,後面這一類的表情符號通常為歐美人士使用。從中可發現,亞洲人注重眼部的變化來做表情符號,而歐美則是注重口部的變化來做表情符號。

實際上在實驗後發現,「眼睛在笑但嘴巴在哭泣」的臉,在一般東方人的判斷大部分傾向為笑臉,「眼睛在哭但嘴巴在笑」的臉,在歐美的判斷大多傾向為笑臉。

可見東方人對於眼睛變化的敏感度較高,對於嘴巴的變化就比較不敏感。從日本人的視角來觀察,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就是日本人對於「驚訝」和「害怕」有解讀錯誤的傾向。

在某個研究中,美國人對於「害怕」表情的解讀正確率有85%,但日本人的正確率卻只有66%。在其他的研究報告顯示,日本人會將「害怕」的表情,傾向解讀成「驚訝」的表情。這個理由據說是因為日本人與美國人相較之下,對於有脅迫感的「害怕」表情比較少見到,所以容易混淆「害怕」與「驚訝」2個相似的表情。

(本文摘自/「微表情」情緒心理學:破解「表裡不一」的人心假面,0.2秒洞悉對方本意/方言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