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奔騰思潮》兩岸和平之旅-常懷善意與溫情(劉秉叡) 

聚傳媒/ 2024.06.18 11:30

奔騰思潮》兩岸和平之旅-常懷善意與溫情(劉秉叡) 

奔騰思潮》兩岸和平之旅-常懷善意與溫情(劉秉叡)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起於廣東,終於北京。十一天的行程,科技與歷史交錯,編織出我們對中國大陸的新印象,也深刻體會到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諦。

    廣東,是近代華人重新躍上世界舞臺的重要基地。西元1840年,鴉片戰爭打醒了自詡為天朝上國的東亞病夫,割地賠款與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為清廷的滅亡敲響喪鐘。國父孫中山先生夙夜匪懈,領導革命團體推翻滿清,創建中華民國,並持續與北方軍閥政權對峙著。無論是黃花崗公園、黃埔軍校舊址,還是孫中山故居,裡面都承載著革命先烈畢生的心血,為創建他們理想中的民主共和國鞠躬盡瘁,我輩後人當常懷感恩。

    陝西,是文化福地,孕育了三千年中華文明,綿延了黃帝祭悠遠歷史,震撼人心;兵馬俑氣勢磅礡,守護秦始皇地宮兩千餘年,細細觀之,彷彿能穿越時空,一窺當年秦軍「宰割天下,分裂河山」的虎狼之勢;寶雞不僅是青銅器之鄉,亦為周朝發源地。姜尚直鉤垂釣、韓信暗渡陳倉、唐肅宗聞雞鳴而稱帝、諸葛亮出師五丈原,說不完的故事,是這座城市生命力的展現,無限蓬勃。

     北京,是近代政治中心,承載了明清二朝皇家軌跡的紫禁城,敘寫著封建時代貴冑的奢華壯麗;走訪巍巍萬里的長城,腳下每一磚一瓦的堅固,是保家衛國決心屹立不搖的化身。北京的春季短暫,但燕園的海棠和丁香正繁茂地盛開,為風光明媚的春天增添暖意,也為兩岸交流的再開端獻上最美好的祝福。

    去年七月,在馬英九基金會的安排之下,我有幸接待訪臺的大陸五所高校師生,與他們共度九天八夜的難忘時光。這次訪陸,最期待的行程之一便是到北京大學開展青年交流,重於燕園續寫去年盛夏未竟的故事。

    北大的丁香葳蕤,一股幽幽淡淡的芬芳撲鼻而來,和著兩岸青年此起彼落的歡笑聲,一陣濃郁而幸福的氛圍就這樣蔓延開來…

    漫步未名湖畔,凝視天水一色,雖不敢言有「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的氣勢,卻深有「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的悠閒浪漫。在這裡與故友們重逢,無限的思念寄託在靈魂之窗裡,我們只微微一笑,還未開口,彷彿一切想說的話都已心領神會了。

    在北大半天,我們嚐了點心社製作的精緻糕點、參觀了亞洲最大的學生餐廳-家園食堂,並分享了兩岸大學的活動與樂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服務社的朋友說道,在疫情爆發之前,北大和臺大的服務社都會一同到偏鄉關懷學童,他頭一回到臺灣便是在南投的山區小學做偏鄉服務。我聽完後頗受感動,兩岸的優秀青年一同攜手實踐公益、傳遞善良,這不是很正面的事情嗎?我們應當累積更多這樣正向的故事,為兩岸搭起溫厚的橋樑,同心同德,讓社會更加溫暖。

    春天將沒,見面匆匆,美好的事物總難久留。惜別時,我送了好友D一張明信片,顫抖地寫下了「相見時難別亦難」幾個字,細細咀嚼來,有著難以言喻的惆悵;W說我去年在臺灣看起來神采奕奕,怎麼這回蒙上了淡淡的憂鬱?我苦笑了一下,看著他堆滿笑容的臉皮底下,其實也和我憂鬱到一塊去了。

    當天晚上,我收到D寄來的快遞,裡面有兩盒桃酥、一個她今年初到東北旅遊時買的紀念品-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徽章。另外同樣令人驚喜的,是Y從湖南長沙加急件寄過來的一大袋「茶顏悅色」禮品和一張手寫卡片,信紙上滿滿的思念,是為我們這趟訪陸無法再見而留下的遺憾。

    湖大的另一位朋友P今年推甄上北京理工學院,一聽聞我們在北京,便迫不及待地和我聯繫要到飯店來相見。頂著10度的低溫,在實驗室操勞整日的他,特意搭了五十分鐘的車,提著一大袋古早味零食和湖南大學的紀念品來看我。白色的短T、清臞的面貌,沒有正裝的拘束,疲憊的外表底下藏的竟是雀躍和輕鬆,我們好兄弟相擁,感動盡在不言中。當晚,我們一同拍了畢業照、直敘家常,一直到了深夜,方依依不捨地道別。

    兩岸之間的善意,存在彼此真心對待的一言一行之中。去年陸生來訪,有極端分子將他們比喻成「間諜」,作為好友,我有很多捨不得,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我想,當刻意戴上有色的眼鏡去分化彼此時,再無辜的一塊石頭都有著天大的罪過。有一回,我和D在聊天時,說道自己從前比較感性,學了法律之後「被迫」理性。D回覆一句:「法律人也要有溫情!」是呀,法律人有溫情,臺灣人有溫情,大陸人也有溫情,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本就存在溫暖而真摯的感情,只是有人會選擇性忽略罷了。

     兩岸同屬中華文化圈,使用一樣的語言、祭祀一樣的祖先、慶祝一樣的節日、研讀一樣的歷史。相處起來,本來就不存在太大的歧異。然而時空變遷,因為政治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平溝通的管道被硬生生扯開,人民之間的隔閡加劇,情緒性的言語在網路上儼然已形成一股戰爭,在網友的唇槍舌戰之中愈演愈烈。但既然是隔閡、誤會導致的分歧,透過謾罵,除了能逞一時口舌之快,又真正能解決什麼呢?

     馬英九總統的遠見與北京當局的態度一致,都認為青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倘若再讓分岐不斷擴大,對於兩岸關係的變化是極其惡劣的。時代更迭,人事會遞嬗,透過青年的交流,讓未來雙方在溝通上仍能保持順暢的管道,並且頂著一份友情與相互理解,終不會讓局面失控,擦槍走火。

    曾經有一回與大陸師長C交談,他的一席話令我頗有感悟。「在大陸想積極武統的,所謂的『小粉紅』並非多數人,但他們的聲音很大;在臺灣的『臺獨份子』亦非主流,在社會上卻有不小的聲量。兩邊極端的聲音不斷影響,中間立場的民眾會漸漸向兩個極端靠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縱一開始雙方不存在衝突,到最後也會出現衝突。」兩岸在現今時代充滿了對彼此的誤會,臺灣許多媒體刻意掩蓋大陸發展的事實,而極偏遠地區的社會事件卻加以大幅度報導,以讓臺灣人形成「大陸落後」的刻板印象;另外,就政治面而言,縱民進黨贏得了2024年總統大選得以連續執政,亦不代表多數臺灣人對於他們的兩岸政策與獨派論述感到滿意,然而並非所有大陸人皆能了解其中意思。試想,如果我們在這樣的環境還不敢勇於發聲,兩岸隔閡擴大到了彼此互看不順眼的地步時,將會是中華民族不可承受之重。

    今年五月二十日,隨著賴清德先生上臺,兩岸關係也出現了微妙的轉變。先不討論那與憲法相違悖的就職演說,就民進黨政府的態度,也沒有要接對岸遞出橄欖枝的意思。令人不禁懷疑,賴清德選舉期間說要請習近平先生吃的那一碗蝦仁飯,是不是還躺在民進黨抗中保臺的大鍋灶裡?時間軸從520往前拉一點點,當馬前總統正試圖以軟性議題欲和對岸重啟和平交流時,陸委會副主委詹志宏卻冷冷地回了一句:「炎黃子孫只是古代傳說。」打破了馬習二會以來北京當局締造的善意。先淺論黃帝乃上古仰韶文化部落首領,仰韶文化確實是考古發現的高度人類文明,不是傳說。退一步而言,縱黃帝是傳說,臺灣民間信仰也不乏傳說,卻是能團結臺灣人的一種力量。如果炎黃子孫與中華民族是北京當局願意放下政治對立,促成兩岸和平交流的基礎,陸委會對這樣的善意又有什麼好反駁的呢?

    兩岸的和平不是沒有方式,在馬習二會的場景中,馬英九親口提到「最近兩岸情勢緊張,引發不少臺灣民眾不安」,並引用魯迅的「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來呼籲兩岸和平處理各項爭端,避免衝突。而確實在二會結束後,北京當局一系列的措施,甚至接待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皆能展現其欲與臺灣方面維持和平交流的用意。然而隨後賴清德在總統就職演說中不只將中華民國概念嫁接到臺獨理論之上,更將北京當局以「中國」代稱,以為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闡述一邊一國理論,結果引來中共環臺軍演、停止134項ECFA關稅減讓等軟硬兼施的制裁,嚇得新任閣揆卓榮泰公開喊話「我們願意做,我們也願意等,等到更有看到比較希望的那一天,也就是春暖花開的那一天」這樣的反應其實頗令人惋惜,倘賴清德早先能聽進建言,適時回應北京的善意,也不會讓兩岸關係有如此惡化下去的局面。理性的人請細想,當所有陸方遞來的橄欖枝都被拒絕殆盡,兩岸愈走愈遠時,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發生的呢?

    此次大陸行,我們都盡力想要理解大陸的善意,並將這份善意帶回臺灣,讓兩岸民間可以有更多交流、關係可以更加和諧。沒有打不開的結,只有不願意去解開的手。我還是衷心企盼,兩岸之間只要能放下成見,每一個人都是存有溫情的。而當我們把溫情留給他們,他們也願意把善意留給我們。

    十一天的行程,不只是遊覽名勝、品嚐美食。更多的,是為兩岸重新鋪出一條和平的道路。縱使冬季再寒再冷,也終會等到春暖花開的一天。如果過去八年是兩岸關係的冰點,那我們應該想辦法融冰築橋,讓雙方再度互遞橄欖枝,迎來桃李爭開兩岸芳的一刻。

    回臺灣已些許時日,看著大陸好友們贈送的紀念品,我的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那樣的畫面…踏在祖先共同走過的土地上,一陣東風吹來,兩旁楊柳輕輕招手,我看到好朋友們臉上掛滿不捨的淚水,我的視線也逐漸模糊,模糊在美好的夢裡……

     剩下的,鼓勵大家親自去看一看,親自體會吧!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雙主修中文系在學生、大九學堂三期學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為作者提供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起於廣東,終於北京。十一天的行程,科技與歷史交錯,編織出我們對中國大陸的新印象,也深刻體會到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諦。

    廣東,是近代華人重新躍上世界舞臺的重要基地。西元1840年,鴉片戰爭打醒了自詡為天朝上國的東亞病夫,割地賠款與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為清廷的滅亡敲響喪鐘。國父孫中山先生夙夜匪懈,領導革命團體推翻滿清,創建中華民國,並持續與北方軍閥政權對峙著。無論是黃花崗公園、黃埔軍校舊址,還是孫中山故居,裡面都承載著革命先烈畢生的心血,為創建他們理想中的民主共和國鞠躬盡瘁,我輩後人當常懷感恩。

    陝西,是文化福地,孕育了三千年中華文明,綿延了黃帝祭悠遠歷史,震撼人心;兵馬俑氣勢磅礡,守護秦始皇地宮兩千餘年,細細觀之,彷彿能穿越時空,一窺當年秦軍「宰割天下,分裂河山」的虎狼之勢;寶雞不僅是青銅器之鄉,亦為周朝發源地。姜尚直鉤垂釣、韓信暗渡陳倉、唐肅宗聞雞鳴而稱帝、諸葛亮出師五丈原,說不完的故事,是這座城市生命力的展現,無限蓬勃。

     北京,是近代政治中心,承載了明清二朝皇家軌跡的紫禁城,敘寫著封建時代貴冑的奢華壯麗;走訪巍巍萬里的長城,腳下每一磚一瓦的堅固,是保家衛國決心屹立不搖的化身。北京的春季短暫,但燕園的海棠和丁香正繁茂地盛開,為風光明媚的春天增添暖意,也為兩岸交流的再開端獻上最美好的祝福。

    去年七月,在馬英九基金會的安排之下,我有幸接待訪臺的大陸五所高校師生,與他們共度九天八夜的難忘時光。這次訪陸,最期待的行程之一便是到北京大學開展青年交流,重於燕園續寫去年盛夏未竟的故事。

    北大的丁香葳蕤,一股幽幽淡淡的芬芳撲鼻而來,和著兩岸青年此起彼落的歡笑聲,一陣濃郁而幸福的氛圍就這樣蔓延開來…

    漫步未名湖畔,凝視天水一色,雖不敢言有「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的氣勢,卻深有「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的悠閒浪漫。在這裡與故友們重逢,無限的思念寄託在靈魂之窗裡,我們只微微一笑,還未開口,彷彿一切想說的話都已心領神會了。

    在北大半天,我們嚐了點心社製作的精緻糕點、參觀了亞洲最大的學生餐廳-家園食堂,並分享了兩岸大學的活動與樂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服務社的朋友說道,在疫情爆發之前,北大和臺大的服務社都會一同到偏鄉關懷學童,他頭一回到臺灣便是在南投的山區小學做偏鄉服務。我聽完後頗受感動,兩岸的優秀青年一同攜手實踐公益、傳遞善良,這不是很正面的事情嗎?我們應當累積更多這樣正向的故事,為兩岸搭起溫厚的橋樑,同心同德,讓社會更加溫暖。

    春天將沒,見面匆匆,美好的事物總難久留。惜別時,我送了好友D一張明信片,顫抖地寫下了「相見時難別亦難」幾個字,細細咀嚼來,有著難以言喻的惆悵;W說我去年在臺灣看起來神采奕奕,怎麼這回蒙上了淡淡的憂鬱?我苦笑了一下,看著他堆滿笑容的臉皮底下,其實也和我憂鬱到一塊去了。

    當天晚上,我收到D寄來的快遞,裡面有兩盒桃酥、一個她今年初到東北旅遊時買的紀念品-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徽章。另外同樣令人驚喜的,是Y從湖南長沙加急件寄過來的一大袋「茶顏悅色」禮品和一張手寫卡片,信紙上滿滿的思念,是為我們這趟訪陸無法再見而留下的遺憾。

    湖大的另一位朋友P今年推甄上北京理工學院,一聽聞我們在北京,便迫不及待地和我聯繫要到飯店來相見。頂著10度的低溫,在實驗室操勞整日的他,特意搭了五十分鐘的車,提著一大袋古早味零食和湖南大學的紀念品來看我。白色的短T、清臞的面貌,沒有正裝的拘束,疲憊的外表底下藏的竟是雀躍和輕鬆,我們好兄弟相擁,感動盡在不言中。當晚,我們一同拍了畢業照、直敘家常,一直到了深夜,方依依不捨地道別。

    兩岸之間的善意,存在彼此真心對待的一言一行之中。去年陸生來訪,有極端分子將他們比喻成「間諜」,作為好友,我有很多捨不得,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我想,當刻意戴上有色的眼鏡去分化彼此時,再無辜的一塊石頭都有著天大的罪過。有一回,我和D在聊天時,說道自己從前比較感性,學了法律之後「被迫」理性。D回覆一句:「法律人也要有溫情!」是呀,法律人有溫情,臺灣人有溫情,大陸人也有溫情,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本就存在溫暖而真摯的感情,只是有人會選擇性忽略罷了。

     兩岸同屬中華文化圈,使用一樣的語言、祭祀一樣的祖先、慶祝一樣的節日、研讀一樣的歷史。相處起來,本來就不存在太大的歧異。然而時空變遷,因為政治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平溝通的管道被硬生生扯開,人民之間的隔閡加劇,情緒性的言語在網路上儼然已形成一股戰爭,在網友的唇槍舌戰之中愈演愈烈。但既然是隔閡、誤會導致的分歧,透過謾罵,除了能逞一時口舌之快,又真正能解決什麼呢?

     馬英九總統的遠見與北京當局的態度一致,都認為青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倘若再讓分岐不斷擴大,對於兩岸關係的變化是極其惡劣的。時代更迭,人事會遞嬗,透過青年的交流,讓未來雙方在溝通上仍能保持順暢的管道,並且頂著一份友情與相互理解,終不會讓局面失控,擦槍走火。

    曾經有一回與大陸師長C交談,他的一席話令我頗有感悟。「在大陸想積極武統的,所謂的『小粉紅』並非多數人,但他們的聲音很大;在臺灣的『臺獨份子』亦非主流,在社會上卻有不小的聲量。兩邊極端的聲音不斷影響,中間立場的民眾會漸漸向兩個極端靠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縱一開始雙方不存在衝突,到最後也會出現衝突。」兩岸在現今時代充滿了對彼此的誤會,臺灣許多媒體刻意掩蓋大陸發展的事實,而極偏遠地區的社會事件卻加以大幅度報導,以讓臺灣人形成「大陸落後」的刻板印象;另外,就政治面而言,縱民進黨贏得了2024年總統大選得以連續執政,亦不代表多數臺灣人對於他們的兩岸政策與獨派論述感到滿意,然而並非所有大陸人皆能了解其中意思。試想,如果我們在這樣的環境還不敢勇於發聲,兩岸隔閡擴大到了彼此互看不順眼的地步時,將會是中華民族不可承受之重。

    今年五月二十日,隨著賴清德先生上臺,兩岸關係也出現了微妙的轉變。先不討論那與憲法相違悖的就職演說,就民進黨政府的態度,也沒有要接對岸遞出橄欖枝的意思。令人不禁懷疑,賴清德選舉期間說要請習近平先生吃的那一碗蝦仁飯,是不是還躺在民進黨抗中保臺的大鍋灶裡?時間軸從520往前拉一點點,當馬前總統正試圖以軟性議題欲和對岸重啟和平交流時,陸委會副主委詹志宏卻冷冷地回了一句:「炎黃子孫只是古代傳說。」打破了馬習二會以來北京當局締造的善意。先淺論黃帝乃上古仰韶文化部落首領,仰韶文化確實是考古發現的高度人類文明,不是傳說。退一步而言,縱黃帝是傳說,臺灣民間信仰也不乏傳說,卻是能團結臺灣人的一種力量。如果炎黃子孫與中華民族是北京當局願意放下政治對立,促成兩岸和平交流的基礎,陸委會對這樣的善意又有什麼好反駁的呢?

    兩岸的和平不是沒有方式,在馬習二會的場景中,馬英九親口提到「最近兩岸情勢緊張,引發不少臺灣民眾不安」,並引用魯迅的「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來呼籲兩岸和平處理各項爭端,避免衝突。而確實在二會結束後,北京當局一系列的措施,甚至接待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皆能展現其欲與臺灣方面維持和平交流的用意。然而隨後賴清德在總統就職演說中不只將中華民國概念嫁接到臺獨理論之上,更將北京當局以「中國」代稱,以為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闡述一邊一國理論,結果引來中共環臺軍演、停止134項ECFA關稅減讓等軟硬兼施的制裁,嚇得新任閣揆卓榮泰公開喊話「我們願意做,我們也願意等,等到更有看到比較希望的那一天,也就是春暖花開的那一天」這樣的反應其實頗令人惋惜,倘賴清德早先能聽進建言,適時回應北京的善意,也不會讓兩岸關係有如此惡化下去的局面。理性的人請細想,當所有陸方遞來的橄欖枝都被拒絕殆盡,兩岸愈走愈遠時,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發生的呢?

    此次大陸行,我們都盡力想要理解大陸的善意,並將這份善意帶回臺灣,讓兩岸民間可以有更多交流、關係可以更加和諧。沒有打不開的結,只有不願意去解開的手。我還是衷心企盼,兩岸之間只要能放下成見,每一個人都是存有溫情的。而當我們把溫情留給他們,他們也願意把善意留給我們。

    十一天的行程,不只是遊覽名勝、品嚐美食。更多的,是為兩岸重新鋪出一條和平的道路。縱使冬季再寒再冷,也終會等到春暖花開的一天。如果過去八年是兩岸關係的冰點,那我們應該想辦法融冰築橋,讓雙方再度互遞橄欖枝,迎來桃李爭開兩岸芳的一刻。

    回臺灣已些許時日,看著大陸好友們贈送的紀念品,我的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那樣的畫面…踏在祖先共同走過的土地上,一陣東風吹來,兩旁楊柳輕輕招手,我看到好朋友們臉上掛滿不捨的淚水,我的視線也逐漸模糊,模糊在美好的夢裡……

     剩下的,鼓勵大家親自去看一看,親自體會吧!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雙主修中文系在學生、大九學堂三期學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