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明宗書法藝術館展出「筆墨一甲子――羅際鴻七十回顧書法精選展」

新頭條/ 2024.06.17 11:35

記者黃文博/綜合報導

「筆墨一甲子――羅際鴻七十回顧書法精選展」,從6月13日起至7月4日在高雄市湖內區明宗國小內的「明宗書法藝術館」登場,16日下午舉行開幕式,嘉賓雲集,故宮院長蕭宗煌、台南美術館副館長黃華源、書法大師黃宗義教授等愛好書法藝文的大師,均親臨致詞。

在兩岸書藝界享有盛名的羅際鴻,書法評論家形容他的筆法,「可用『點畫流美』來形容,其鋪毫收鋒,擒縱開闔,極富彈性,擁有內在的生命力和形象性。讓人在觀賞之餘,頓生『翩若驚鴻,宛如飛龍』之感。」,此次展出他多年來的大作,甚至還有治療頭痛的「藥符」創作,相當精彩。

羅際鴻表示,他自幼愛寫字,文化大學畢業後成為中國時報派駐在新竹記者,乃自我摸索30年後,因有兩岸交流,結交極有分量和影響力的書法家黃惇、胡金來和、畫家洪耀等人,才開始閱讀與請益並進,中國時報退休後,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清華大學合併)研究所,才有時間全力投入書法創作。

 

羅際鴻認為,東西方藝術發展史上有諸多的巧合,例如20世紀初韓瑞屈.沃夫林《藝術史的原則》一書,以15到17世紀許多繪畫名作為例,分析西方繪畫風格有雙重根源,他予以分作靜態線條、動態線條與團塊三種;中國畫演變,初期多線描人物,偏於封閉與靜態;唐代「畫聖」吳道子,曾向張旭習書,應受草書影響,著重動態線條;至宋代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屬團塊式繪畫,書法亦出現此三種類型,但演變時間更長。

羅際鴻說,商周金文篆書,到戰國西秦石鼓文、秦代李斯小篆,多屬靜態的封閉性線條;後人臨習書寫,多中鋒運行,行筆方式,今人稱為平移、平動或直過,線條穩定而粗細差異微小,如中山篆、石鼓文、李斯玉箸篆和唐代李陽冰鐵線篆……百年來出土的簡牘帛書,手寫文字與金石上的刻鑄文字明顯有別,發展出側鋒筆法。

又如西漢簡中的草書、真書芻形,充滿筆墨運動效果,是動態的開放性線條,東漢分書「蠶頭雁尾」是動態的;到了章草、今草、真書、行書,動態線條佔極大部分;團塊風格至近代才出現,受戰後日本墨象派、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交叉影響,形成所謂現代派書法。

至於創作理念,他強調,形式上求字形字體基本掌握與表現,也曾嘗試似與不似之間最低限度可識文字,試圖以線條與團塊之間的折衷風格進行創作,現代派某些作品是否仍是「書法」,固然值得商榷,但是在開創新風格方面,他們向「書法邊際」衝撞的影響,卻不可忽略。在情緒上,譬如蔡邕「欲書先散懷抱」,或如蘇軾「書初無意於佳」之意,順其自然,不刻意求工。在審美特質上,至今不曾停止實驗腳步,努力尋求突破自己,期能找出自己的創作道路,冀如同康有為所稱「釀成一體」;近年來,他再行反思,自覺書法仍不應脫離文人精神。

羅際鴻,1954生於新竹縣關西鎮,9歲起習書至今,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清大)藝術碩士,曾任中國時報特派記者,清華大學書藝社老師,兩岸個展十餘回,任各項比賽評委數十回;第1、2屆何創時「當代書家傳統與實驗展」;2014、2015中國(臨沂)國際書畫暨藝術品博覽會兩次獲金獎;書論文章曾獲全省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書道與茶道》論文於中國人民大學「首屆茶道哲學論壇」發表,獲一等獎,更曾數度獲新聞採訪獎、新聞攝影獎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