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聞社記者王茗生高雄14日電)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建校百年,培育無數國軍菁英,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與民主自由寫下永載史冊的輝煌,其校門不僅是進入軍事學府的通道,更是歷史變遷的見證,從黃埔到南京,再從成都到鳳山,每個時期的校門都承載著不同故事與精神。 陸軍官校始建於民國13年,校址位在廣州原廣東陸軍學校及黃埔海軍學校舊址的黃埔島。黃埔時期的校門莊重典雅,校門前的「陸軍軍官學校」由譚延闓先生書寫,而校內流傳於世的「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對聯,彰顯了軍校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與革命精神的培養。 民國16年3月23日,國民革命軍光復南京後,隨政府的定都,陸軍官校亦在首都建校,更銜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於17年3月6日舉行開學典禮,大門正面書有「保障五權憲法;擁護三民主義」、「為人民謀幸福;替世界打不平」等兩副對聯,橫聯為「救國、衛民」,體現學校的教育目標和使命。 因應對日抗戰情勢變化,陸軍官校自民國27年11月西遷至成都,歷時11年,因戡亂戰事失利,校務中斷止。教育方針以軍事學術及步兵戰鬥為主,加強兵種協同作戰之黃埔時期校門訓練,集結合剿匪、抗戰經驗,配合現代教育方法,務求教學之徹底。此時期大門,融合中式傳統牌門與西式常見拱門、方形石柱結構,以「研究嶄新軍學,期為黨國干城」的對聯,反映出軍事學校對學生的教育要求與理念。 為重建革命精神及反共復國奠基、積極培養軍事骨幹,陸軍官校於民國39年10月1日於鳳山復校,此時期校門建材採用鋼筋混凝土,兩柱較前高大,弧形橫額外書「陸軍軍官學校」校名,內銘「復興武德」,與校門前方照壁的「親愛精誠」校訓相互呼應,勗勉每位踏出校門的黃埔人,莫忘初衷。 陸軍官校在這百年的歷程中,歷經東征、北伐、剿共、抗日到保衛臺澎金馬等重要任務,見證了無數學子的成長,是無數國軍部隊中堅幹部的起點,每個時期的校門不僅是建築物,更像一本活歷史書,記錄著陸軍官校與中華民國共同經歷的風雨歷程,展現了一代又一代官兵的奮鬥與犧牲,隨著時代的變遷,其所代表的精神和使命,更激勵著後來者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