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登革熱與新興傳染病防治巡迴展盛大開幕 國衛院X科工館 跨域攜手推動傳染病防治教育

銳傳媒/編輯中心 2024.06.12 17:21

 

記者邵敏/高雄報導

流行性感冒、腺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新冠病毒、日本腦炎、登革熱……總是不斷聽到疫情又起,只要附近有人咳嗽、打噴嚏,就讓大家聞之色變,人人自危。隨著醫藥衛生研究的進步,在人們對抗疾病的過程中,疾病也在變種進化著。『X疾病』代表一種未知且可能引發大流行的疫病,處於COVID-19後疫情時代的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新興傳染病會越來越多?如何才能有效阻止疫病傳播?

[caption id="attachment_64828" align="alignnone" width="1477"] 與會人員合照。(圖/高婕)[/caption]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為了共同推動傳染病防治教育,提升公眾的健康意識與防疫知識,跨域合作舉辦「X疾病-新興傳染病防治特展」,並於今(12)舉行特展開幕記者會,同時分享國衛院與科工館合作多年的「防疫戰鬥營-登革熱、流感、新冠肺炎」世界巡迴展的成果。這兩項展覽結合了國衛院、科工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慈濟基金會、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的努力,足見傳染病防治教育的重要性,期待為推廣傳染病防治教育作出貢獻。

[caption id="attachment_64829" align="alignnone" width="1193"] 貴賓合影。(圖/高婕)[/caption]

曾經,抗生素被當作救命靈藥,然而隨著大量廣泛的使用抗生素,疾病卻變得越難痊癒,世界衛生組織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對全球健康的嚴重威脅,而疾病抗藥性持續變化、增加,影響範圍極廣,包括人類、環境、畜牧、水產等,需要人們積極採取行動。「X疾病-新興傳染病防治特展」透過互動操作和引導探究,帶領民眾認識新興傳染病與抗藥性問題,激發民眾共同思考如何應對。展期自113年6月12日至12月15日,歡迎民眾踴躍前往參觀。

[caption id="attachment_64830" align="alignnone" width="1475"] 出席貴賓大合照。(圖/高婕)[/caption]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又稱天狗熱或斷骨熱, 1942年前曾在臺灣發生過三次的全島性流行疫情,其中1942年全台約有六分之五的人口(約500萬人)感染。之後又沉寂了近40年,1981年在屏東縣琉球鄉發生較大規模的第二型登革病毒流行後,臺灣幾乎每年都有登革熱疫情的發生,時至今日依然人人聞蚊色變。

[caption id="attachment_64831" align="alignnone" width="1477"] 科工館李秀鳳館長致詞。(圖/高婕)[/caption]

2008年疾管署(原疾病管制局)與科工館合作設置「防疫戰鬥營」常設展,結合大肢體互動遊戲,介紹登革熱、腸病毒、結核病、愛滋病及流感等生活中常見的傳染病,受到南部民眾的喜愛,到2021年閉展有超過120萬人次參觀,成為南部地區非常重要的傳染病防治教育場域。2018年以其中登革熱、流感為主題,加入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的「防疫戰鬥營-登革熱、流感」巡迴展,於國內各縣市巡迴,2023年再加入新冠肺炎單元,由慈濟基金會安排前往馬來西亞巡迴,將我國的蚊媒防治成果、防疫教育資源,透過慈濟基金會擴大影響力與馬來西亞當地更多族群、民眾交流分享,以達到防疫一體之目標。

國衛院蚊媒病中心自2017年起在臺南研究中心成立了蚊子工廠,投入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生物防治法的研究。沃爾巴克氏菌是一種與66%昆蟲天然共生的立克次體,受感染的病媒蚊會降低登革病毒在體內的複製效率,或影響病媒蚊的生殖力。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實施這項防治技術,以防治登革熱疫情。在我國評估是否採用此防治策略之前,國衛院與科工館共同將這項技術轉化為「沃爾巴克氏菌生物防治法特展」,並與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合作,同步於科工館及鼓山防疫站展出,讓公眾了解這項技術,並透過教育推廣活動,進一步認識這項防治方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