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教育家典範 黃俊儒老師帶學生拆解科學假新聞

慈善新聞網/ 2024.06.11 08:36

黃俊儒老師(右五)與科學新聞解剖團隊

  微波爐是近代厲害的發明,透過水分子的共振彼此摩擦,就能產生熱能,輕鬆把食物煮熟。「但是當微波爐壞了,不管使用者是否理解它的運作原理,下場還是只能送修,那麼學習微波爐的科學理論,又有什麼用處呢?」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初次任教時,就曾這樣被一名學生提出疑問。

  原來,當時聽課的是一群護理系的學生,原本對科學相當熱愛的黃俊儒,硬是被潑了一盆冷水。又有一次,黃俊儒在夜校上課,一位學生白天在工地工作,晚上進到教室以後,一路從頭睡到尾,黃俊儒就把同學搖醒。沒想到這位學生說:「老師!我白天工作很累!」黃俊儒說:「你白天工作的時候就不會睡嗎?」沒想到學生回說:「老師你要知道,白天我是領錢的,晚上我是發錢的。」幾次課堂上的震撼教育,讓黃俊儒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如果學生沒有要當科學家或發明家,課堂上傳授的知識跟他所學不相干時,他可能就只為了2學分才坐在那裡。」面對滑世代學生的質疑,黃俊儒覺得不無道理。

  「我自己的專業背景是科學教育,我們天天討論如何快樂學科學,具備科學素養,並且成為一位好的公民,但是在同溫層裡討論,完全感動不了學生,放到不同場景時,學生會覺得沒有意義。」幾次教育現場的挫敗,促使黃俊儒重新修正他的教學方式與授課內容,因而誕生了通識領域的「科學新聞與生活」這門課程。

  以往黃俊儒照本宣科,循著教科書的進度來上課,今天上點物理,明天來點化學與地球科學,新的「科學新聞與生活」則跳過以往的課程樣貌,從實際新聞案例來出發。比如發生「微波爐爆炸」事件,或是報導「微波爐不能微波雞蛋」等等,黃俊儒就能帶領同學探討個案,解析微波爐背後的科學原理,甚至進一步拆解假新聞,學習媒體識讀。

黃俊儒修正教學方式與授課內容,因而誕生了通識領域的「科學新聞與生活」課程

  「假新聞滿天飛,很多不實報導都跟科學、食品及健康有關。」為了教學,黃俊平日養成收集科學新聞的習慣,發現其中科學新聞的錯誤百出。他請同學思考坊間新聞的「真實性」?例如「高鐵真的能在3秒內煞車嗎?」、「有毒物質是不是真的零檢出?」、「科學家正在秘密製造半獸人,想要統治全世界」,這些匪夷所思的新聞報導,內容究竟有幾分真實,還是吹噓誇大,吸引眼球的假新聞?黃俊儒會邀請同學實際進行模擬研究,仿照新聞內容來組成「實驗組」與「對照組」,親自去驗證這樣新聞屬實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少?

  藉由課堂上的邏輯辯證與推敲,同學能學會獨立思考與批判的能力,強化媒體素養及科學素養,下一次再看到類似新聞時,就不會再無意識地瘋狂轉發,而是會用最基礎的邏輯去判斷。另一堂課則是解析錯誤的科學理論,探討新聞科學的十種經典錯誤類型,課堂中所討論的「世界末日」、「外星人」、「最成功的NASA火星任務」等課程內容,後來集結成書,成為經典的案例。

  黃俊儒將原本由上對下的傳統式教學,轉換為互動式的引導,同學在課堂上更有參與感,加上探討的是與同學切身相關的新聞,課堂氣氛熱絡,再也沒有同學打瞌睡。「這門課程強調科學素養與媒體素養並行,同學要判讀一則新聞或訊息時,會運用到新聞背後的批判跟反思能力,這種教法很符合我原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從評量中可看到學生的成長曲線。」黃俊儒對教學成果相當滿意。

  在教學現場,老師的教學引導至關重要。黃俊儒說,碰到學生質疑,老師可以氣呼呼地想:「這是人類的文明寶藏,你們就是沒有慧根,我們就是沒有緣分。」但是如果老師真心希望學生具備科學素養,能夠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也許可以重新思考安排課程,使授課內容題材更加契合時代。他無疑是選擇了後者,也因此讓課程長出新風貌。

在他的帶領下,同學們學習科學新知,推廣科普知識,也啟發同學對科學的熱愛,奠定對未來學術研究與科研的基礎,對科學教育功不可沒,榮獲112年師鐸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110年黃俊儒與學生在研究室的新年聚會

資料來源:教育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