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紐西蘭從事教職 張心容跨文化背景眼界更廣

客家電視台/胡吰誌 林柏均 紐西蘭奧克蘭 2024.06.10 13:30
很多人的夢想是到國外闖蕩,其中之一的熱門職業,就是成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不過要自在地站在講台之前,語言關卡、文化差異,儼然形成一道高牆,今天的《Kia Ora! Hakka 大洋驕客》系列報導,來看這位臺灣客家鄉親張心容,當年她僅僅13歲,就隻身前往紐西蘭求學、生活,島上揉合多元文化加上自身客家背景,讓她在教育理念上,有別於紐西蘭本土教師,眼界更廣。 「妳好呀,小可愛今天好嗎?有個美好的一天嗎?週末假日都過得好嗎?幫我撿一下地上的垃圾。」 眼神閃閃發光,孩子們完成「撿垃圾」的任務後,等著老師的讚賞,你可能覺得這在臺灣校園裡平凡無奇,不過到了紐西蘭,學校沒有臺灣約定俗成的打掃時間,環境整潔通常都要等到老師看不下去。 奧克蘭客家鄉親 張心容:「比如說教小孩子怎麼清理校園,這個很重要,(這裡不會嗎)?不會啊這裡都是、這裡都是。」 自由奔放的紐西蘭教育風格,一切都講求「人本」,把重心回歸學生身上,相信且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化發展,因此就連上課進度、考試範圍,通常不像臺灣照表操課、按部就班。」 奧克蘭客家鄉親 張心容:「我們是開放式教室,所以它一個開放式空間裡面,它可能有100個孩子,可能有3、4個班(一起上課),所以老師之間還是彼此要稍微配合一下,(有些學校)他大概還是會說,大概他一定要上就是 英、數然後其它科目。他(老師們)還是會排進去,可是他就可以說,我這堂數學課我今天這堂上了,結果小孩還不太懂,所以我要再多上半個小時,OK的,所以它的彈性是在這裡。不像臺灣就是說下課鈴響就是,它就是得結束。」 不只英文、中文 每科都要教,面對多元族群學生,目前在紐西蘭小學擔任副校長的客家鄉親張心容,即使自身擁有跨文化背景,也經常回臺灣教育界取經借鏡。 奧克蘭客家鄉親 張心容:「我會把每一堂課都會把它劃分,但是我、但是可以不用踩那麼死,臺灣劃分之後它會踩死,它會說這個學期的什麼時候,我要上到第幾課,對,那我們這裡就不用這樣,所以其實還是可以有彈性。」 13歲就隻身前往紐西蘭讀書,大膽勇敢的張心容,當初設下的人生志願,除了是作育英才的老師,還有從小受母親啟蒙的舞蹈家,之後父母隨著搬到紐西蘭,她也在異鄉和母親成立舞團,培育孩童到處演出,實現第二夢想。 奧克蘭客家鄉親 張心容:「他們常常很多人在致詞上說,這是全奧克蘭唯一一個,叫做真正多元的一個團體。因為我的孩子來自不同的種族,這是我媽媽當初成立瑪倉(舞團)的用意,就是希望透過,一方面她是成全我對舞蹈的熱情,一方面是她知道說,運用舞蹈藝術為媒介,然後把我們帶出去,我們可以跟當地接軌,然後同時我們傳承自己的文化。」 「這句話是,『偉大的思想建造了房子,是知識維繫了這一切』。」 帶著臺灣客家根,擁抱紐西蘭西式、毛利文化,張心容在地球另一邊 ,持續百年樹人大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