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專欄】國會席次未過半 印度BJP慘勝對美、日的影響

銳傳媒/張正修 2024.06.09 05:10

 

2024年是世界的選舉之年,其中擁有最大選民的是印度。雖然選民數量不到10億,但也接近這個數字了。選舉過程持續了將近2個月,分成7次進行。這次選舉的重要性也很大。國會議員任期是5年,這次選舉將是追問莫迪政府過去10年執政的表現。

在這次選舉過程中,有人質疑選舉是否公平的案例,有人指控這是對執政黨有利的選舉。投票結束後的出口民調顯示,莫迪政府大勝,預計獲得超過400個席位,遠遠超過過半數的272個席位。

不過,從結果來看,這應該是一場公平的選舉。結果顯示很難認為是執政黨操控的選舉。根據印度選委會官方數字,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毫領導的BJP取得240席,較2019年減少63席;最大在野黨「國大黨」(Congress)取得99席,較2019年增加47席。印度人民黨(BJP)未能單獨獲得過半數的席位。若與其他合作政黨組成聯合政府,莫迪總理可能會連任第三屆,但最終結果將取決於聯合協議的狀況。

一、BJP議席減少的三個原因

主要的問題在於原因及其影響。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出有三個原因。
首先,莫迪個人的聲望與執政黨BJP的聲望之間存在著落差。即便有些人認同莫迪總理的能力,但不一定支持整個BJP。印度幅員遼闊,據說東部的人對西部的事情不會感興趣。儘管莫迪總理在中央政府中有很高的人望,但在印度各地參加選舉的是BJP的候選人,他們不一定能贏得選舉。

其次,物價上漲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物價持續上漲。雖然印度物價上漲的幅度比起其他國家相對較小,但一旦物價上升,選民難免會將不滿發洩到執政黨身上,這對執政黨不利,而且這是全球性的局勢,並非可簡單加以解決。

莫迪政府試圖強調印度教徒優先的政策來打破這種局面,而不是以經濟的成果來達成,他的這種政策旨在鞏固印度教徒對BJP的支持。但是,從結果來看,這並不成功。此外,莫迪擔任首相已經10年了,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點。莫迪在過去10年中實現了許多政策。但是執政10年要持續保持個人的聲望是非常困難的。在就任初期,對於選民來說,重要的是莫迪是否比前一屆政府做得更好。但是,經過10年之後,選民要檢視的是:現在的莫迪首相是否比以前的莫迪首相做得更好。也就是說,莫迪需要比過去的自己有更大的成就。執政時間越長,要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成就就越來越困難。

二、對莫迪的《強權》加以批判的背景

但是,不只是上述的因素,事實上還有很多對「莫迪政權不是很強勢嗎?」的批判聲音。特別是在選舉前夕,反對黨的領導人因為貪污而被捕,甚至連美國總統拜登也對印度的民主主義發表了意見。還有報導指出,伊斯蘭教徒的商店被印度教徒的激進派攻擊和破壞,這就被批判為是莫迪總理揭舉重視印度教徒的政策所造成的宗教歧視之結果。

不過,從印度的歷史來看,這些事件並不算新鮮。首先,現在成為反對黨的國民會議黨,其歷任黨首都是由甘地家族來世襲,被稱為「甘地王朝」,在印度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國民會議派幾乎都是執政黨。而國民會議黨因為嚴重的貪污問題,在10年前敗給了莫迪總理所領導的BJP。

此外,有關「伊斯蘭教徒的商店被攻擊」的報導也不是新鮮事。過去在印度,高階的種姓集團攻擊低階的種姓者所經營的商店之案例屢見不鮮。

當國民會議黨執政時,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被錫克教徒保鏢暗殺後,印度各地的印度教徒就對錫克教徒進行了報復,而有數千人被殺害,但直到34年後的2018年之前,並沒有逮捕行動。印度並沒有像世界各地一樣有中國城,這也是因為1962年中印戰爭失敗後,印度人對中國人產生厭惡,並對中國人進行壓迫的結果。

在像印度這樣的大陸國家,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土地的統治者。如果印度教徒變得弱小,伊斯蘭教徒或其他民族或許就可能會成為統治者。這種強烈的恐懼感就使得印度教徒在其統治受到威脅時會做出強烈的反應。「這裡是印度教徒的土地,我們出於慈悲允許其他民族居住。如果敢反抗,就讓你們知道誰才是真正的統治者。」這樣的情緒是普遍存在的。

在這方面,無論執政的是BJP,還是國民會議黨,情況都一樣。

三、為何現在會成為問題呢?

如果印度只是重複過去的行為,那麼,為何現在會成為問題呢?這可能是因為評價的標準比過去更加嚴格的緣故。大致來說,主要有三個理由:
首先是印度的崛起,印度走上大國化。再過幾年,印度將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在國防開支方面,印度已經是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

其次,莫迪總理以「全球南方的代表」自居,向世界展示印度是一個大國的形象。這樣一來,周圍對印度的評價標準就改變了。

過去,對於一個開發中國家來說,能夠透過選舉來實現政權輪替,並且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是很少見的,印度因此被認為是一個偉大的民主國家。但是,印度如果要作為一個大國要來引領世界,那麼就會被要求要有更高的標準。

印度擁有眾多問題,因此有許多錯誤和可笑的地方容易被挑剔和指出。

此外,有兩個國際局勢推動了這一趨勢。一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二是拜登政府重視意識形態的路線。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印度並不想要斷絕與俄羅斯的關係。因此,有些西方國家認為「印度不是我們的盟友」。這使得原本默不作聲的人們開始積極指出印度有問題的地方。

而拜登政府重視意識形態的路線也有影響。拜登政府舉行民主峰會,並在對中國的政策上強調意識形態。結果,是否是民主國家就成為了一個很嚴格的標準。例如,不丹雖然努力成為民主國家,但在第一次民主峰會上並沒有受到邀請。而在對抗中國戰略中應發揮關鍵作用的越南也當然沒有被邀請。在這種氣氛之下,今年舉行選舉的印尼也被質疑是否為民主國家,而對於印度,其是否是民主主義?也受到了嚴格審查。

三、聯合政府將會發生什麼?

問題在於未來的發展。如果莫迪政權繼續執政的話,將會是聯合政府。這將會帶來什麼樣的情況呢?

最大的影響將是印度決策的速度。此前有人指出在「2024年需要關注印度動向以觀察世界」,而印度與美國的防衛合作協定就是顯示莫迪政府執行力的很好例子。

美國為了推進與印度的防衛合作,推動了三項有關補給和通訊的協定。這些協定類似於日美之間的物品勞務相互提供協定(ACSA,Aquisition and Cross Servicing Agrement),其目的在於促進印度和美國軍隊的聯合行動和演習。雖然談判在2000年代初就開始了,但進展卻很緩慢。

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時的印度政府是聯合政府,聯合政府中包含了反對與美國進行防衛合作的政黨。結果,談判花費了15年之久,直到莫迪政府上台之後,才完成了這三個協定。

現在,如果莫迪政權成為聯合政府,可能會發生同樣的情況。潛在的聯合夥伴可能是印度比哈爾(Bihar)邦或安得拉(Andhra Pradesh)邦的地方政黨。這些政黨對於與日本或美國等國家的防衛合作可能不感興趣,但可能會為了地方利益而進行討價還價。這些政黨可能會以退出聯合政府來威脅。

例如,目前美國海軍的艦艇可以在印度進行維修。但是,地方政黨可能會要求在他們所在的邦之港口進行維修,並要求帶來資金和工作機會。如果他們的要求未被滿足,可能會威脅反對美印之間的防衛合作協定,並退出聯合政府。這意味著,未來在莫迪政權之下,日美與印度推進防衛合作時,必須考慮到比哈爾邦或安得拉邦的利益。

四、對日本來說的印度

因此,此次選舉的結果也將影響日本和印度的未來合作,印度的決策可能會變得更加需要時間。日本可能會對這種遲緩感到厭煩,而需要有更多的耐心。

問題是:對於日本來說,印度是必要的。目前,日本正面臨中國的威脅。中國的領土擴張有其特徵:如果不維持軍事的平衡,中國就會進行領土的擴張。

舉南海為例來說:1950年代法國撤退之後,中國立即佔領了西沙群島的一半。1970年代美國從越南撤退後,中國佔領了西沙群島的另一半。80年代蘇聯軍隊減少了在越南的駐軍之後,中國進入南沙群島並佔領了6個地方。1990年代美軍從菲律賓撤退之後,中國佔領了美濟礁(Mischief Reef)。如果不維持軍事平衡,而造成力量出現空白的話,中國就會進一步擴張。

但是,維持與中國的軍事平衡變得越來越困難。例如,2013年至2022年間,中國海軍建造並部署了148艘艦艇,這相當於海上自衛隊的總保有量。而且,正如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所指出的,軍備擴充是四年的過程。「第一年無生產,第二年極少量,第三年大量,第四年如洪水般增長」。也就是說,中國未來可能會生產更多的艦艇。

因此,日本需要與印度合作。如果日本和印度合作,中國就不得不將軍事費用分配到《針對日本》和《針對印度》的兩方面。這將使日本和印度更容易維持軍事平衡。隨著中國威脅的增加,日印合作的必要性、日美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印度太平洋合作的重要性將會更加提高。

因此,即使印度在選舉後,其行動縱然會變得緩慢,或者發現印度的民主過程中有一些問題,也要記得「對日本來說,印度是必要的」,日本有必要與印度建立長期的關係。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