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臺南「我們從河而來」 臺北發表會暨論壇

亞太新聞網/ 2024.06.03 23:13
▲「我們從河而來」臺北發表會暨溪流開蓋論壇大合照。(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以下同)


【亞太新聞網/記者吳玉惠/臺南報導】

臺南城市「從河而來」?臺北發表會搶先看,「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特展 府城地下水脈等精彩內容曝光!

身為臺南人,您知道百年前竄入府城地底的清澈溪流,今日還在川流不息;百年前的水路港道,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都市空間。「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將以流域水體的視角,再探臺南城市的當代議題與未來發展。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日昨於臺北大稻埕講堂,舉辦「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特展的「臺北發表會&溪流開蓋論壇」,為即將於7月9日在臺南市美術館2館的展出暖身,也搶先曝光展覽形象影片及藝術家童譯白為本次展覽新創之《河神聯境.千年共筆圖》動畫精彩片。

發表會現場,邀請臺南市文化局長謝仕淵、總策展人龔卓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署長徐燕興、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及天下雜誌《微笑台灣》總監李佩書等人共同出席。


▲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臺北發表會暨溪流開蓋論壇。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臺南有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德慶溪與福安坑溪等大小溪流,部分因都市發展沒入地下而從地表上消失;有些則依舊陪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特展的準備工作,不僅有文本爬梳,更有實地深入地底,找尋溪流的本體,人與水、與地下環境、與驚奇生物的相遇經驗,都將透過多元媒材的藝術創作在本次特展中呈現。這些實踐與實作的片段,最後將串連成為市民重新探索臺南城市的歷程,也回應現代城市發展與水體流域、自然生態等未來議題。

總策展人龔卓軍於論壇中提到,空間地景經過百年的發展與變化,原先活生生的河流,變成陰暗污穢的下水道。人類與自然一分為二的壁壘關係應當被突破,並重新與萬物眾生連結,追求與自然互利共生的關係,以作為臺灣島國面對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的核心工具。特展將搭配萬物議會與國際論壇等系列活動的辦理,帶領民眾瞭解城市溪流復育的多種面向與保存價值,也討論這座充滿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城市與流域水體的關係。


▲現場展示由總策展人龔卓軍主持的刊物《藝術觀點ACT》。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亦補充,打開臺南城市古溪流的「開蓋」行動,並非一時興起的新聞話題,而是地方組織長期醞釀推動的議題,不論是韓國首爾的清溪川或臺中市的柳川與綠川,此行動已是日韓多國皆有案例的國際趨勢。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則指出,要重現被隱藏的城市水紋理,水文呈現、公共衛生與倫理等問題伴隨而來,例如急劇發展的地區,會壓迫到河流的空間,因此開蓋牽涉到違建、居民的使用空間等,這會是整個城市正義的問題。本次前進臺北辦理溪流開蓋論壇,不僅讓民眾對城市開蓋的想像與理解更臻完整,也彰顯文化古都水文、歷史及城市進步的關係。

臺南400文化治理特展「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將於7月9日在臺南市美術館2館開展,籌備期間希望藉由展覽、工作坊、論壇等活動,促進公民參與,發掘潛藏於過去的記憶與紋理,並了解藝術作品背後更深一層的「倡議」,更多活動資訊,歡迎至臉書搜尋「我們從河而來:流域文化.千年共筆」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ornbytheriver)查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