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詩文隨筆》 一粒田螺九碗湯 --民俗諺語中的台灣鄉村歲月

銳傳媒/呂自揚 2024.06.01 05:00


1994年1月,我出版《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共選60句生動感人的民俗諺語為題目,以話家常的溫馨趣味文字,記寫早期鄉村生活習俗的故事,說明這些美好諺語的由來,為鄉土歷史文化尋根和記錄保存。

選寫的民俗諺語有:「父母疼子長流水 子想父母樹尾風」;「不孝新婦三頓燒 有孝查某子路裡搖」;「目睭花花 匏仔看做菜瓜」;「在生食一粒土豆 較贏死了拜一個豬頭」;「囝仔 是尪某的魔蛭釘」;「芎蕉吐子爲子死」;「問神 就有不著;看醫生 著食藥」;「得失土地公 飼無雞」;「豬頭不顧 顧鴨母蛋」等60句,加上文章附註中寫到的有100多句。

[caption id="attachment_63304" align="alignnone" width="1710"] 《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呂自揚提供[/caption]

這些民俗諺語,生動述說著常民生活的苦樂悲歡與智慧,句句感人,含義深刻,很多俗語對現代人來說,皆未過時。。
 

《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本於實際豐富的鄉村生活經驗,所記寫早期鄉村生活與見聞,是一般所說的「鄉土情懷」的散文、小品文。
書名叫《民俗諺語析賞探源》,是想讓讀者一看書名,就知道這是與台灣民俗諺語的由來有關的著作。

《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的文章,1993年先在《聯合晚報》〈當代〉版以《台灣諺語林》連載。
1994年1月出版後受歡迎,2月即應邀在高雄警廣交通台《鄉土民情》節目中,以台語輕鬆趣味介紹書中的民俗諺語(曾重播多次)。也曾應邀到多所中小學和公私單位演講。

書中第一篇是〈一粒田螺九碗湯〉、第二篇是〈一𥴊仔魚脯全全頭〉。全書每一篇記寫的,都是早期農業社會鄉村生活的台灣。

[caption id="attachment_63305" align="alignnone" width="3648"] 魚脯排列在𥴊仔上面,頭皆向上,看起來是「一𥴊仔魚脯全全頭」。呂自揚攝影[/caption]

〈一粒田螺九碗湯〉:

現在,是越來越難吃到田螺了。
田螺形狀肖似小蝸牛,綠褐色。牠的肉味道與風螺差不多,較小,較軟,也較甜。
吃田螺,煮時要先把田螺殼的尖尾切掉,田螺肉才吸挑得出來。活田螺被切尾,當然會痛。故有句諺語說:「田螺,痛尾。」用來比喻一個人做事的事後會後悔。 「事後」、「後來」的台語都叫尾啊、後尾。痛尾者,後來、尾來就痛苦後悔也。

農藥未普遍施用前,台灣一般的水田(長年有水的田)、田溝和一些多泥草的池潭、小溪,多有田螺。農家都拾來與鳳梨豆瓣醬,加薑絲煮田螺湯,湯味非常甜美芬芳。

田螺通常都在早晨或天涼時,才爬出來。太陽一出,水一熱,就躲在水底或穿入軟土裡,不易看見。所以人們在田裡水裡捉拾田螺,都叫「摸田螺」——在水底泥土裡摸。

煮田螺時,如人多,田螺少,農婦們就加水把湯煮多一點。田螺少,湯多,以湯代替田螺,好讓每個人都有吃到,都可喝到一碗湯,這就是這句諺語所說的——「一粒田螺九碗湯」。田螺沒兩粒,湯一大鍋。

一般貧苦克儉的農村,不只煮田螺是如此,煮其他菜食也是一樣,一切只求怎樣能讓每個人都有吃到,都能食飽肚子,都是只求「量」,全不重「質」。東西菜料少,就加「水」、灌「水」。

筆者小時,家母就常打一個蛋,和一大碗很鹹的鳳梨豆瓣醬或菜脯(蘿蔔乾,菜頭乾)一起煎,來給我們兄弟分帶三、四個便當,讓每個便當裡都有「蛋」。

「一粒田螺九碗湯」,也有人說作「一粒田螺九碗公湯」,聽起來雖好笑,似誇張了一點,但,它卻是早期台灣農村清儉生活,和農婦變巧煮三餐的最佳生活寫照。

[caption id="attachment_63306" align="alignnone" width="7885"] 〈一𥴊仔魚脯全全頭〉內文。呂自揚提供[/caption]

附記
一、關於田螺的諺語尚有:「田螺爬過,有痕」、「田螺含水過冬」、「田螺吐子為子死」和「報田螺仔冤」等多句,可見田螺很早就已是世代台灣人生活中,所熟見、常吃的食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