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食用玉米種植面積約有2880多公頃,但5月28日的一場大雨,造成約5成的玉米植株受影響,目前尚未看出立即性災害,很可能災害會延遲性出現,雲林縣政府啟動四方會勘,邀請農業專家到場認定,是否符合天然災害救助標準。 種植約40天的玉米植株,遇到兩天前的一場大雨,造成植株倒伏,雖然天氣放晴,植株也逐漸向上生長,但這已經造成延遲性災害。 農民 吳先生:「像這樣這個已經沒有辦法採收了,要補助1分地3000元,但是農委會(農業部)金錢不夠,不然你降一下2000元,就土庫鎮所有的農民都補助,有種玉米的都補助這樣比較簡單。」 土庫鎮長 陳特凱:「在5月28日的這個雨水,雖然是下1個小時,不過已經達到1級警戒的雨量,所以我們總共種植的面積是550多甲,受損的面積超過25%。」 雲林縣食用玉米種植面積,將近2900公頃,目前通報約有5成受到影響,縣府緊急邀請農糧署及農改場,先進行現場初步會勘,並且將啟動四方會勘。 臺南農改場朴子分場長 游添榮:「因為倒了以後它會慢慢再恢復,它會延遲、延遲時間,然後它以後採收的筍數,玉米筍的數目也會比較少,像這個的話至少會減少一穗,所以都有達到天然災害的救助標準。」 雲林縣副縣長 謝淑亞:「我們的農友在第一時間內,利用我們這個App,災害的這個照片的App,趕快來拍照 趕快來存證,我們一起然後來啟動這個機制。」 農糧署中區分署長 姚士源:「縣府已經啟動了,我們就按照四方會勘的程序,如果四方會勘達標之後,那由縣府建議中央公告救助,那中央會立即公告救助,食用玉米的話是1公頃大概4萬1,那青割玉米的話是1萬2,那飼料玉米的話是2萬8。」 雲林縣農業處呼籲農民,若種植的玉米有災損,除了自己先拍照留存之外,也要盡速通報鄉鎮公所,以利後續災損統計及補助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