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到苗栗南庄的路口,有一個小村子叫做南埔,它沒有南庄老街這麼熱鬧,也沒有很多的外來的遊客,所以客語和在地常民文化,在這都還保持得很完整,是一個很好慢慢散步玩味的地方。 「上學期,戴老師有做茶,讓你們喝的茶對嗎?還記得嗎?(記得),很香的,那個草在哪裡?(草在),草在哪裡?好,這個叫做艾草,(艾草),艾草。」 常言道「知道的是寶,不懂的就是草」,這一處看似雜草叢生的地方,是在南埔國小教客語的戴德泉老師,用心打造出來的植物園。 苗栗社大客家民俗植物講師 戴德泉:「其實這不是我自己的植物園,是學校的,因為我在社區大學是教植物和民俗植物,校長就說可以來做植物園嗎?」 「有吃過肉桂的葉子嗎?沒,沒,沒,沒有,沒有,好,來。」 有了這座植物園區,戴老師就可以帶著孩子們透過觀其形、聞其味等,身歷其境的體驗,帶孩子學習客語,同時傳承客家老祖先,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 苗栗社大客家民俗植物講師 戴德泉:「現在一般的植物,一般人比較不會去看它的客家名字,比較不會去注重說,它的客家話怎麼說,現在學校做了這個植物園之後,像我一、二年級的學生會帶過來,和他們說這個客家話怎麼說、怎麼說,還有怎麼用。」 「大鍋蓋這以前的有沒有,我們的蓋菜罩。」 「這是什麼?不知道喔!」 南埔國小的戴老師打造植物園,傳承客家語言和文化,在地的阿福伯是發揮你丟我撿的精神,四處收集客家文物。 南富村客家文物館館主 阿福伯:「我當初時,我30歲的時候我就有想到說,看到一本書,富蘭克林說,你的人生除了積德之外,要留下什麼東西讓人做紀念,當時我就開始慢慢地來去收集,我們客家人的衣服啊、各種東西這樣。」 「米篩目 要舀米篩目這些,要舀粄圓這些。」 從鍋碗瓢盆到牛車,無所不收,30多年,阿福伯將心血和退休金,都用在他的客家文物館上。 「這拖籠,拖籠最早是用竹子做的,竹子,因為竹子不耐久,礦坑裡會潮濕,之後就換成鐵的。」 拉煤的拖籠、礦場的老照片,各類和南庄早期煤礦產業相關的文物,是阿福伯收藏品中最豐富的,就連礦坑他都有。 南富村客家文物館館主 阿福伯:「我爸爸是挖礦的,我也是挖礦的,又被人稱為煤礦子,所以我就會對這個礦業,要來、盡量 哪裡各方面都去收。」 老礦工用一己之力,打造了一座客家文物館,他希望這些可以實際看到,摸到這些老東西,讓在地的文化和歷史,不再只是老照片,或是耆老回憶裡緬懷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