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拜將壇與韓信故事的啟示

獨家報導/獨家報導 2024.05.27 17:08
拜將壇的漢闕大門。

楊正寬/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民國113年4月1日我走訪了陝西漢中,這一天雖然是愚人節,但是我卻要在今天參訪了漢中的「拜將壇」之後,轉述一個歷史上真實的故事,是一個起因於漢高祖劉邦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特地慎重建了一座「拜將壇」,所引出來這一位軍事家、戰略家,也被稱為「兵仙」或「戰神」,以及「國士無雙」的韓信一生曲折的傳奇故事及留給後人的啟示。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拜將壇。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拜將壇。

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漢中拜將壇遺址是漢高祖劉邦「擇良日,齋戒,設壇場」,於西元前206年為晉封韓信為大將來統帥三軍所建,目前是列入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風雨及多次修繕。該景區總面積50,500平方公尺,景觀園林就佔43,500平方公尺,形成以拜將壇遺址為中心,以漢闕大門、韓信研發的象棋棋盤廣場、亭台水榭、烽火哨台、漢代畫像石刻等仿漢建築群的高品味歷史景區。步入拜將壇漢闕大門,循著中軸線「楚河漢界」步道,遠遠就看到韓信雄偉雕像及緊挨在後面的拜將壇,兩旁樑柱寫了一對楹聯曰:「蓋世勳名三傑並,登壇威望一軍驚。」已可以感受到當年蕭何為什麼會在向劉邦推薦韓信時說韓信是一個獨一無二「國士無雙」,可以重用的人才了。

拜將壇景區平面圖。
拜將壇景區平面圖。

話說韓信是約在西元前230年左右出生於楚國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與西漢開國功臣張良、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又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被後人尊為「兵仙」。韓信少孤家貧,衣食無著,曾受寄人籬下之苦,又曾得到過被漂母施捨饋食的恩惠,更曾被迫遭受胯下之辱,其少年所經歷到的艱辛與磨難,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拜將壇前的漢大將韓信威武雄姿。
拜將壇前的漢大將韓信威武雄姿。

韓信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又無一技之長,衣食無著,只好寄食於一位地方官吏之家,日久主婦生厭,一日主婦提前做飯,並把飯端到內室去吃,韓信知此情形是無言的拒絕,只好無奈離去,到城下江邊釣魚換錢,惟仍難果腹。之後遇到一位在江邊漂洗絲棉老婦(漂母),看他餓得可憐就給他飯吃,韓信感激說「我以後會報答您。」漂母生氣回說「男子漢大丈夫都沒辦法養活自己,我只不過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誰要你報答。」但韓信日後功成名就回到故鄉,還是以千金賞報這位幼年給他飯吃的老婦人。

就因為韓信幼年貧困無以維生,致屢遭人們的白眼與屈辱。有一次一個年輕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刀、劍來刺殺我嗎?如果不敢就由我的褲襠下跨過去吧!」韓信自知勢單力薄,硬拚肯定吃虧。於是當著很多圍觀人的面前,忍辱地從那個屠夫的胯下鑽了過去,這也就是「胯下之辱」的典故。

韓信少時雖貧,但胸懷大志,既熟讀兵書,滿腹文韜武略;又喜歡刀劍,練就一身武功,可惜都懷才不遇。秦末各地農民起義暴動之後,他仗劍從軍,先於秦二世2(西元前208) 年3月項梁渡淮後投靠項梁;9月章邯大破楚軍於定陶後,韓信轉投項羽,因只在項羽軍中,當了一個「執蕺郎中」的警衛小官,幾次向項羽獻計獻策,都不被採納,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遂生離楚歸漢之志。

漢高帝元(西元前206)年4月,韓信終於來到漢中投靠漢王劉邦,但僅因相貌英俊,劉邦只要他擔任負責管理倉庫糧草的「治粟都尉」小吏,有次還因犯了軍法,本該依法處斬。只是在被斬的生死關頭,大聲喊叫了「漢王想得天下,為何要殺壯士?」的話,引起了劉邦的一個重要將領夏侯嬰(滕公)注意,滕公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且相貌威武,就釋放了韓信,並把韓信列為日後可用人才,推薦給蕭何和劉邦。由於當時隨劉邦來漢中的將領們都覺得前途茫然紛紛離去,韓信也感到自己在漢軍得不到重用,忿然在同(西元前206)年6月不辭而別。

當時蕭何在劉邦麾下總攬行政及軍需供應,與韓信工作接觸較多,對他的才能十分欣賞,一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就連夜與滕公追趕。恰巧這天夜晚韓信逃離漢中必經的一條河流「寒溪」河水突然暴漲,韓信無法渡過,就被蕭何與滕公追上,一番真誠勸說挽留後,韓信終於又回到漢中。

在蕭何不顧一切星夜追回韓信之後,再次向劉邦力薦,稱韓信為「國士無雙」的人才。劉邦終於採納蕭何的建議,於同(西元前206)年7月興建了「拜將壇」,以隆重的拜將儀式,拜韓信為諸將之上的「大將」。起先劉邦麾下的眾將們聽說劉邦要設壇拜將都很興奮,覺得自己有機會被拜為大將,等到拜將時才知道是名不見經傳的韓信,全軍皆感到驚訝,史稱「築壇拜將,一軍階驚」。拜將之後的韓信除了向劉邦獻上〈登壇對〉外,旋在同(西元前206)年8月與劉邦出兵武關,不到三月就率軍平定三秦,立下戰功。
漢高帝2(西元前205)年4月,劉邦親率十萬大軍襲佔彭城(徐州)時,卻被項羽率三萬精兵反擊,大破漢軍,5月劉邦只好從彭城敗退西逃滎陽,韓信從關中火速支援,使得漢軍穩住陣腳,重振旗鼓。6月劉邦拜韓信為左丞相,此時逢魏王豹背漢降楚,遂令韓信率兵擊魏,9月韓信俘虜魏王豹,平定魏地。旋又進兵擊趙,破代軍於鄔縣,擒斬夏說於閼與(今山西和順)。

漢高帝3(西元前204)年6月項羽擊敗彭越,西上克滎陽、成皋,劉邦逃往趙地,拜韓信為相國,一邊令其征兵擊齊,一邊派酈食其勸降齊國。10月韓信率軍井徑口,背水布陣,大破趙軍,斬陳餘,俘趙王歇。韓信同時採用李左車計謀,不戰而降燕國。

漢高帝4(西元前203)年韓信先是引兵破齊,佔臨淄;後又斬楚將龍且於濰水,大破齊楚聯軍20萬,在追擊中俘斬田廣於城陽,破殺田既於膠東,盡定齊地,向劉邦請為「假齊王」,劉邦為攏絡韓信,只得被迫答應並遣張良操印授,立韓信為「齊王」。另一方面,項羽為拉攏韓信,派人鼓動韓信「背漢向楚」,韓信手下辯士武涉、剻通等人也勸韓信背漢獨立,據齊自立,三分天下,但韓信感念劉邦知遇之恩斷然拒絕,終未背漢。9月項羽引兵東歸,劉邦約韓信、彭越追擊圍殲項羽。翌(漢高帝5,西元前202)年垓下決戰,韓信大破楚軍,項羽兵敗而逃,於烏江自殺。

同年劉邦、韓信隨即趁勢北上平魯,還軍定陶時,劉邦突然解除韓信兵權。但不久韓信卻發起,與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敖、燕王臧荼及長沙王吳芮等共同上書劉邦,共尊劉邦為皇帝。劉邦以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為由,徙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韓信至楚後尋找分食漂母,賜千金,正所謂「一飯千金」;又召下鄉亭長,賜百錢;召辱己之屠戶令其胯下者為楚中尉,傳為「以德報怨」美譽。

漢高帝6(西元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調虎離山計,決定假借巡遊雲夢澤,召見諸侯於陳(今河南淮陽),實則誘捕了韓信,後因查不出謀反證據,將之徙封為淮陰侯,留在京師長安,形同軟禁。韓信因此利用閑居長安期間,編《六韜》兵書,著作兵法,修訂律例,傳說大家熟知的「楚河漢界」象棋也是韓信發明的。漢高帝11(西元前196)年,呂后收買韓信的舍人栾說,封其為慎陽侯。栾說回到韓信府中,蓄意製造事端,被韓信囚禁起來,栾說的弟弟向呂后告密,誣賴韓信謀反。呂后遂以謀反罪名,要蕭何計誘韓信入宮,斬殺韓信於長樂宮鐘室。

綜觀韓信一生,真的是一位傑出軍事家,可惜政治上不夠成熟,同為「漢初三傑」,他既缺乏蕭何忠心到底的品格,又缺乏張良急流勇退的急智。他擅於立功,卻拙於避禍;在一些君王十分敏感的問題上鋒芒畢露,居功自傲,違背了善盡忠順臣子的基本準則,從而不可避免地為自己招惹了殺身之禍,悲情無限,致令後世文人詠歎頻頻,其中明朝侯居坤的〈拜將壇〉,詠嘆得應是最為貼切:

漢水城南萬木叢,高皇曾此拜元戎;興劉赤幟多多善,拒撤丹心耿耿忠。
項蹙烏江功己最,身擒雲夢計何窮?登壇舊跡今猶在,千古人懷國士風!

但是更能點出這位開國功臣,軍事奇才韓信,因為幼年貧困,受漂母分食,得以維生;復承伯樂蕭何識才,鼎薦給劉邦,但卻又因功高震主,被蕭何奉呂后之命,誘韓信入宮,致被呂后殺害,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可見韓信終其一生跌宕起伏,洵受這三個人影響,難怪韓信墓前的一副對聯會直指「生死一知己(蕭何),存亡兩婦人(漂母及呂后)」,最是令人唏噓不已啊!

圖/獨家報導製圖
圖/獨家報導製圖

更多《獨家報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