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朝陽科大建築系室內設計組第29屆畢展作品展「大屯郡役所」

威傳媒/ 2024.05.25 20:27

【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報導】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室內設計組第29屆畢業設計展,學生共51件作品以〈曦光重合〉為主題,展開為期五天於台中市國定古蹟「大屯郡役所」展覽。今(25)日上午舉行開幕展儀式,台中市文化資產處處長李智富、校長鄭道明、建築系主任郭其綱,畢展班導師邱建維等出席剪綵,畢展學生、各指導老師還有學生家長等出席見證祝福。

朝陽科大建築系室內設計組第29屆畢展〈曦光重合〉,即日起至29日於台中市歷史建築「大屯郡役所」展覽。(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室內設計組第29屆畢展〈曦光重合〉,即日起至29日於台中市歷史建築「大屯郡役所」展覽。(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表示,「今年建築系室內設計組畢業展共有51位同學要畢業,另外於6月7、8日建築組畢業作品在台北的「松菸」展覽。多年來,建築系致力培育建築及室內設計人才,學生作品接連榮獲美國建築大師獎及西班牙ISARCH建築學生獎等知名國際設計競圖獎項,不少學子尚未畢業即考取室內設計師乙級證照,更有超過200位畢業校友取得建築師資格,表現相當優秀。」

  校長鄭道明說,其實從這次展覽作品可以看到學生對於人文環境、建材掌握、主題設計都相當到位,把他們人文關懷的風情透過設計力表達出來,很高興也樂見學生有自信地把他們的畢業作品展現給台中市民觀賞,利用假日期間到這麼美好的古蹟空間觀賞,邀請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

朝陽科大建築系室內設計組第29屆畢展〈曦光重合〉舉行剪綵儀式。(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室內設計組第29屆畢展〈曦光重合〉舉行剪綵儀式。(圖/陳惠玲攝影)

  台中市文化資產處處長李智富表示,「歡迎朝陽建築系室內設計組學生到這裡展覽!當時邱建維老師來洽談這個場地要做展覽時,我的想法是非常歡迎!而且不收租金;歷史建築「大屯郡役所」於去年才修復完成,目前正在做招商準備,希望有優質廠商來經營能夠帶進來文創、餐飲或展覽,讓郡役所在這舊城區成為新一亮點;文資處是在做古蹟修復再利用的部分,很高興朝陽科大是第一所與台中市文資處合作的大學,祝福這次展覽成功。」

  李智富說明,「文資處希望和台中市各公私立大學合作,由文資處免費提供場地,學校則將學生作品拿到這裡來展覽,這是相輔相成的,在委外出去之前可以幫我們活化這個空間。」

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與師長出席開幕儀式前到現場觀賞學生作品,由畢展總召學生陳怡蓁引導說明。(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與師長出席開幕儀式前到現場觀賞學生作品,由畢展總召學生陳怡蓁引導說明。(圖/陳惠玲攝影)

  建築系主任郭其綱表示,「感謝校長出席、李處長成全這場展覽!還有感謝所有指導老師,以及授課老師對同學們的付出與用心指導!這一屆同學畢業作品,對我而言是『表現特別好!』朝陽建築系畢展成果的特色是每人一件作品,學生於創作過程很辛苦且全心投入,歡迎大家來觀賞。」

  郭其綱指出,為強化學子國際競爭力,朝陽建築系不但與英國密德薩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及日本芝浦工業大學合作推動跨國雙聯學制,提供3+1英國雙學士、4+1日本研究學程及碩士雙文憑,同時透過舉辦「SDGs竹構築國際工作營」,吸引維也納工業大學建築系師生前來交流,強化姊妹校設計領域之學術交流,成果豐碩。

  朝陽科大建築系室內設計組今年共展出51件優秀畢業作品,多元創作涵蓋住宅空間、商業空間、藝文空間及醫療空間等領域設計,其中,以台灣最美森林鐵道為主題之〈半醒半浮生—阿里山森林鐵路眠月線序列重構計畫〉及書店主題之〈無聲の聲音—複合式空間的場域營造〉,受到多位業界知名建築師肯定,獲得優評金獎及銅獎;另外,以墓園為主題之〈追憶之丘-鐵砧山生命美學館暨遊客中心〉,及針對鹿港真耶穌教會之作品〈上行之詩〉獲得優評入選。

朝陽科大建築系學生劉丞傑分享室內設計組畢業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學生劉丞傑分享室內設計組畢業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劉丞傑談作品《半醒半浮生-阿里山森林鐵路-眠月線序列重構計畫》
劉丞傑說明,他是嘉義人,但對他來說阿里山是個夢幻的地方,在因緣際會下到阿里山鐵道的眠月線登山健走,開始對阿里山鐵道百年歷史的運輸與觀光有些想法,因此想對鐵道的幾個節點去串聯做線性的連結進行設計;他形容自己的畢業製作是做一場白日夢。

  劉丞傑指出,提出「眠月線序列重構計畫」概念,主要是被阿里山鐵道的自然景色所感動。因此在鐵道的幾個節點設計了幾個不同的機能,包括車站(讓登山客或遊客更接近大自然)、生態研究站(阿里山有許多獨有的動植物,解決研究人員的問題)、山屋及登山營地(眠月線的來回時間約需九小時,設計這個空間想讓旅客充分感受自然與探索)。

  他說,「我希望我的畢業設計作品讓觀賞的人與我一樣有這樣的感受,以及被阿里山的自然景觀感動;奪得金獎的感言是,非常謝謝一路以來幫助我的人,感激老師、學弟妹和學長姐!還要謝謝指導老師陳鼎岳,在這一年當中讓我非常自由的發揮,並給予整體的建議和討論。」

朝陽科大建築系學生劉姵均分享室內設計組畢業作品,其家人特地從高雄來看她的畢業展,並祝福她早日康復。(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學生劉姵均分享室內設計組畢業作品,其家人特地從高雄來看她的畢業展,並祝福她早日康復。(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劉姵均談作品《無聲の聲音_複合式空間的場域營造》

  劉姵均說明,設計「複合式的獨立書店」是希望人們能夠在一個寧靜的角落將心沉澱下來,基地以台中市西區民權路巷弄內的兩棟建築空間作為場域營造設計。主要透過三個手法呈現三個空間,包括唱片行、手搖飲店和雪茄館,讓「書」可以在這三個空間內作為配角,雖然這三個空間或許不一定實現,但以有趣好玩的概念進行實驗性的創作。

  劉姵均指出,現代傳統書店逐漸式微,閱讀頻率也因消費者閱讀習慣的轉變逐漸下降。為重新詮釋書店的價值,使「逛書店」不再是商業行為,因此將「書」從「主角轉為配角」,將「書」散佈在空間各個角落,打造超越商業交易的場所,成為追求美好生活品質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劉姵均說,「作品獲得銅獎很謝謝身邊的朋友、同學,尤其是陳俊傑老師的指導,沒有的他幫助就沒有我現在得獎的作品,很感謝老師!」

朝陽科大建築系學生邱任甫分享室內設計組畢業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學生邱任甫分享室內設計組畢業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邱任甫談作品《追憶之丘-鐵砧山生命美學館既遊客中心》

  邱任甫說明,他提出大甲鐵砧山的一處公共區域作為基地,提出設計案是希望讓周邊的殯葬區域可以透過觀光與墓園結合,讓大家對墓園的刻板印象達到和諧。

  透過「紀念性」、「社會化」、「情感設計」、「自然共生」等概念,將墓園重新塑造成多功能公共空間….,讓人們感受、理解、接受生命的變化。邱任甫指出,在當代城市中,墓園變成了一處寂靜而被忽視的角落,但隨著人們對生死和精神層面的重新思考,它重新被賦予意義;建構的整座模型預設為900坪,地上建物是遊客中心,地下建物是置放骨灰的生命美學館,希望人們可以捨去對生死的刻板印象。

  該作品獲得優秀獎,邱任甫說,這個作品議題和老師們討論起來會比較激烈,如何將遊客中心與生命美學館結合為日常生活所到之處,其實是衝突的,因此將大甲當地的文化景點、陶藝特色融入遊客中心;很謝謝陳老師會與我分析討論,並在我設計的過程中給予很多鼓勵!

朝陽科大建築系學生粘維妮分享室內設計組畢業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學生粘維妮分享室內設計組畢業作品。(圖/陳惠玲攝影)

學生粘維妮談作品《上行之詩》

  粘維妮說明其作品《上行之詩》獲得優秀獎,所提出的「真耶穌教會鹿港教會改造計畫」希望可以創造出親人化的空間。「我生長在鹿港,家人都信主,從小就親近這座教會,它其實蠻老舊了,長達83年歷史的建築體,早期曾經也有一些拆除與細部整修,但教會比較樸實低調,只有小幅度整修,沒有整體性規劃,空間比較零散,因此希望以系統性重新規劃,提供更舒適的空間,讓教會變得更有固著力,讓教會這個場域變得更加完善及親和,與在地居民能有更多的交流互動,讓它繼續成為我們信仰傳承的方舟。」

  粘維妮說,「邱建維老師在整體的空間與動性規劃方面給予很多的重點指導,雖然老師不是教會的信徒,但還有很努力協助我,非常感謝他!」

朝陽科大建築系室內設計組第29屆畢展〈曦光重合〉於「大屯郡役所」展覽。今日開幕式師生與貴賓大合影。(圖/陳惠玲攝影)
朝陽科大建築系室內設計組第29屆畢展〈曦光重合〉於「大屯郡役所」展覽。今日開幕式師生與貴賓大合影。(圖/陳惠玲攝影)

  畢展班導師邱建維表示,從大三開始就帶著室內設計組學生,一路看著他們的努力與認真,感謝文資處提供場地讓學生展覽,郡役所這個歷史建築區域未來是開放的空間,昨日學生佈展時就看到許多人來來往往到這裡觀看,希望大家廣為宣傳來這裡看古蹟的同時,也看朝陽科大建築系室內設計組的展覽。

  畢展總召學生陳怡蓁說明,「所有設計都是由原因和邏輯構成。而我們心中萌芽的理念,如同多道晨曦微微顯見,因此以〈曦光重合〉為展覽主題,51件作品分配在「大屯郡役所」內其中二個空間展出,展覽期間自即日起至5月29日。畢展作品多元,設計的基地範圍在台灣各地都有,還有馬來西亞外籍學生為家鄉室內設計;展覽期間舉辦三場專題演講,分別於5月26日謝文泰建築師;5月27日水憶晴學姊;5月28日黃筠舒建築師。」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1. 台中五權社大成果 展現共學喜悅
  2. 慈濟中部六處會所舉辦《船與傳聯展》傳遞里仁為美
  3. 朝陽科大耕耘30周年成果豐碩 校慶大會重量級貴賓親臨祝賀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